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茯苓产能过剩29%!药食中药材种植怎么看供需数据?
2025-10-21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持续升温,作为传统药食同源代表之一的茯苓,因其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在中医药领域和保健食品行业中广泛应用。然而,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茯苓产业正面临一个严峻问题——产能过剩。据最新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全国茯苓年产量已超出市场需求约29%,这一数字不仅敲响了中药材种植盲目扩张的警钟,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中药材供需关系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茯苓主产于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其生长依赖松木资源,种植周期较长,一般需2至3年才能采收。过去十年间,受国家政策扶持、中医药振兴战略推动以及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的影响,茯苓价格一度走高,激发了大量农户和企业投身种植。地方政府也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推广,导致种植面积迅速扩张。以贵州省为例,近五年茯苓种植面积增长超过60%,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全民种茯苓”的现象。

然而,市场的反应却未能跟上供给的增长步伐。一方面,中药饮片、中成药企业对茯苓的需求趋于稳定,新增需求有限;另一方面,尽管茯苓被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可用于普通食品开发,但实际应用场景拓展缓慢,深加工产品种类少、市场认知度低,难以消化庞大的原料库存。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产区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导致茯苓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进一步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产能过剩的背后,是中药材种植长期存在的“信息盲区”。与工业品不同,中药材的生产分散、流通环节复杂,缺乏统一的数据监测体系和市场预警机制。农民往往根据前一年的价格决定当年的种植规模,形成典型的“追涨杀跌”行为。当某药材价格上涨时,蜂拥而上;价格下跌后,又因沉没成本高而难以及时退出,最终导致供过于求、价格崩盘的恶性循环。茯苓如今的局面,正是这一模式的缩影。

此外,中药材供需失衡还暴露出产业链条断裂的问题。目前多数产区仍停留在初级农产品阶段,缺乏现代化加工能力与品牌运营意识。企业收购药材后多用于提取或配方使用,附加值较低。而在国际市场上,由于质量标准不一、农药残留检测严格等原因,茯苓出口受限,难以通过外需缓解压力。相比之下,韩国、日本在汉方药原料管理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溯源体系和分级制度,既保障品质又提升议价能力,值得我们借鉴。

面对产能过剩,简单的“去产能”并非长久之计。关键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中药材产业调控机制。首先,应加快建立全国性的中药材种植与市场供需数据库,整合气象、土壤、病虫害、交易价格等多维度信息,为农户提供精准的种植指导,避免盲目扩产。其次,推动“订单农业”模式,鼓励制药企业与种植基地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实现以销定产,稳定价格预期。

同时,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茯苓的综合利用价值。例如,开发茯苓多糖、茯苓酸等功能性成分提取技术,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支持企业研发即食类茯苓产品,如茯苓糕、茯苓茶等,拓宽消费场景。在此基础上,强化地理标志保护和品牌建设,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高产品溢价能力。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茯苓产能过剩只是中药材行业的一个切面。类似情况在三七、金银花、丹参等多个品种中均有体现。这提醒我们,发展中医药不能只靠热情和政策倾斜,更要尊重市场规律,注重产需匹配。尤其是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药材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出”“用得上”。

未来,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与科研支撑的协同发力。唯有打通从田间到终端的全链条,建立起动态平衡的供需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小药材”向“大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茯苓而言,眼前的困境或许是转型的契机——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让这一古老药材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