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药食同源2025:是千亿蓝海还是政策雷区?
2025-10-21

近年来,“药食同源”这一古老理念在现代健康产业中焕发新生,成为食品、保健品乃至中医药行业争相布局的热点。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传统中医文化复兴以及国家政策逐步松动,药食同源产品市场被普遍视为未来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增长极。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我国药食同源产业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形成一片诱人的“蓝海”。然而,在这片看似前景广阔的市场背后,却潜藏着复杂的监管边界与合规风险,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碰政策“雷区”。

所谓“药食同源”,是指某些物质既可作为食品使用,也可作为中药材入药。我国自古就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根”的说法,如枸杞、山药、莲子、茯苓、生姜等常见食材,同时也在中医典籍中被列为药材。2023年,国家卫健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进一步扩大了“药食两用”物质清单,并明确其可用于普通食品生产,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心针。

政策红利的释放,迅速吸引了资本涌入。众多食品企业开始推出添加药食同源成分的功能性食品,如含黄芪的即饮茶、加灵芝的酸奶、配当归的速食汤包等。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带有“养生”“调理”标签的药食同源类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60%,其中年轻消费者占比显著上升。这表明,药食同源已从传统的滋补观念,演变为一种融入日常饮食的健康管理方式。

然而,市场的火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最核心的矛盾在于:如何界定“食品”与“药品”的边界? 根据现行法规,普通食品不得宣称治疗功效,但许多企业在宣传中打“擦边球”,使用“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调理肠胃”等表述,极易误导消费者,涉嫌违反《广告法》和《食品安全法》。例如,某品牌在推广含人参的饮品时宣称“抗疲劳、提神醒脑”,虽未直接说“治病”,但仍被监管部门认定为夸大宣传,最终被处以高额罚款。

此外,原料管理也是隐患重重。尽管国家公布了药食同源目录,但部分企业为追求功效,擅自添加未列入目录的中药材,或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允许成分。比如,将仅限于保健食品使用的红景天、三七等药材用于普通食品,不仅违反规定,还可能带来安全风险。更严重的是,一些小作坊式生产企业缺乏质量控制能力,导致重金属残留、农药超标等问题频发,威胁公众健康。

监管层面也面临挑战。目前,药食同源产品横跨市场监管、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等多个部门,职责交叉、标准不一,容易造成监管空白或重复执法。尤其在地方执行中,对“传统食用习惯”“安全性评估”等概念理解不一,导致企业无所适从。有业内人士坦言:“同一个产品,在A省能上市,在B省却被下架,合规成本极高。”

面对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局面,行业亟需建立更加清晰的规则体系。首先,应加快完善药食同源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评估新增品种的安全性与食用历史,避免“一刀切”或滞后审批。其次,统一宣传口径,制定可量化、可验证的功能声称标准,允许企业在合规前提下进行适度健康提示,既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又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企业自身也应强化自律。研发端需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临床证据积累;生产端要严格执行GMP标准,确保原料溯源与过程可控;营销端则应回归“食养”本质,避免过度医疗化包装。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长期信任。

展望2025年,药食同源产业确实具备成长为千亿级市场的潜力,但其发展路径注定不会平坦。它既不是可以肆意开垦的“无人区”,也不是寸步难行的“禁区”,而是一片需要精心耕耘的“试验田”。只有在科学认知、严格监管与创新探索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这一承载着中华文化智慧的理念,真正转化为惠及大众健康的现实力量。

最终,药食同源能否从概念走向成熟产业,不仅取决于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更取决于政策智慧与行业责任的共同护航。蓝海之下,未必无礁;但只要航向正确,风浪亦可化为前行的动力。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