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改革不断深化,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这一政策在降低患者用药负担、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率方面成效显著,但同时也给中成药生产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价格大幅压降,导致许多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部分传统中药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药用中药材开始寻求向食品端转型,以规避集采带来的经营风险。
中成药集采的核心在于“以量换价”,通过大规模采购换取药品价格的大幅下降。然而,中药材作为中成药的基础原料,其成本本身并不低廉。尤其是一些道地药材,受气候、种植周期、人工成本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当成品药被强制降价时,上游中药材的采购价格却难以同步下调,导致药企陷入“越卖越亏”的窘境。此外,集采中标品种往往要求企业长期稳定供应,这对生产企业的库存管理、供应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不少中药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大健康产业,探索中药材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路径。这种转型并非无据可依。事实上,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理念,许多中药材既是药品,也是食材。例如,枸杞、山药、茯苓、莲子、百合、黄芪、党参等,早已广泛应用于日常饮食和养生保健之中。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也明确列出了上百种可合法用于食品生产的中药材,为药食两用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
将中药材转向食品端,不仅可以规避集采带来的价格压力,还能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与药品相比,食品的审批流程相对简便,上市周期短,且消费频次高、受众广。特别是在当前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功能性食品、养生茶饮、滋补类零食等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可以依托原有中药材资源,开发即食类产品,如枸杞原浆、黄芪鸡汤包、茯苓糕、党参炖汤料包等,满足现代人对便捷、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此外,食品端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方式更为灵活。药品受限于广告宣传规范,推广手段较为单一,而食品则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等多种渠道进行品牌传播。企业可以借助中医药文化IP,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健康食品品牌,增强消费者认同感。例如,结合节气养生推出定制化食养礼盒,或与餐饮品牌联名推出药膳菜单,都是可行的商业模式创新。
当然,中药材向食品端转型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标准问题。虽然部分中药材可用于食品,但其添加量、适用人群、功效宣称等均需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能随意夸大宣传。企业必须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规,确保产品安全合规。其次是质量控制。食品对原料的稳定性、口感、保质期等要求与药品不同,企业需要重新调整生产工艺,建立适用于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体系。此外,消费者对“中药味”较重的产品接受度有限,如何在保留药效的同时提升食用体验,也是产品研发的关键难点。
从长远来看,中药材向食品端延伸,不仅是应对集采压力的权宜之计,更是中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未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预防为主、治未病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中药企业应把握机遇,推动中药材从“治病”向“防病”“养生”功能拓展,构建覆盖药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的全链条健康生态。
总之,在中成药集采持续加码的背景下,中药材转向食品端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避险之路。企业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强化研发创新能力,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同时注重品牌塑造与市场教育,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医药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制药工艺的进步,更体现在其融入现代生活的能力。让中药材从药罐走向餐桌,或许正是传统医学焕发新生的重要一步。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