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药材和药食同源原料的应用中,桔梗与党参是两种常见且广泛使用的植物药材。它们不仅被用于传统中医药配方,也常作为日常养生食材出现在汤品、炖料之中。然而,由于两者在外观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均为圆柱形根茎,表面颜色相近,质地也较为类似,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极易发生混淆。这种误用不仅可能影响疗效,甚至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为此,借助现代分析技术,尤其是色谱法,对桔梗与党参进行科学鉴别,已成为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属于桔梗科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化合物,尤其是桔梗皂苷D(Platycodin D),具有祛痰、镇咳、抗炎等作用。而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则为桔梗科党参属植物,富含多糖、皂苷及黄酮类成分,尤以党参多糖和党参皂苷Ⅰ为主要特征性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尽管二者同科不同属,化学成分差异显著,但在未经专业训练的人士看来,干燥后的根条形态极为相似,仅凭肉眼或传统经验难以准确区分。
色谱法作为一种高效、灵敏的分离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别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薄层色谱法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结果直观,常用于中药材的初步鉴别。具体操作时,可将桔梗与党参样品分别用甲醇或乙醇提取,制备供试品溶液,并以标准对照品(如桔梗皂苷D、党参多糖或党参皂苷Ⅰ)作为参照。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采用适宜的展开剂系统(如氯仿-甲醇-水体系)展开后,使用显色剂(如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色。通过比较斑点的位置(Rf值)、颜色及数量,可以明显区分二者:桔梗通常显示多个皂苷类斑点,集中在中等极性区域;而党参则因多糖和特定皂苷的存在,呈现不同的斑点分布模式,尤其在高极性区域更为显著。
相比之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则具备更高的分辨率和定量能力,适用于更精确的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在HPLC分析中,常采用反相C18色谱柱,以乙腈-水或甲醇-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设定在203 nm或210 nm附近,用于检测皂苷类成分。通过对标准品保留时间的比对,可明确识别出桔梗中的标志性成分桔梗皂苷D,以及党参中的党参皂苷Ⅰ或多糖水解产物。研究数据显示,桔梗皂苷D的保留时间通常在28–30分钟之间,而党参皂苷Ⅰ则出现在约24–26分钟区间,峰形清晰,分离度良好,能够实现有效区分。
此外,近年来结合质谱技术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进一步提升了鉴别的准确性。该方法不仅能根据保留时间判断成分,还能通过分子离子峰及碎片离子信息确认化合物结构,从而避免因共流出或杂质干扰导致的误判。例如,在LC-MS分析中,桔梗皂苷D的[M+Na]+峰位于m/z 1225左右,而党参皂苷Ⅰ则在m/z 1109附近出现特征离子峰,差异显著,便于精准识别。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化学成分的差异外,色谱图谱的整体“指纹”特征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的真伪鉴别。国家药典委员会已将HPLC指纹图谱列为部分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之一。通过对多个批次的正品桔梗与党参建立共有模式图谱,可形成“化学轮廓”数据库,任何待测样品只要与其匹配度低于阈值,即可判定为疑似混淆或掺假品。
综上所述,面对桔梗与党参这类外形相似但功效迥异的药食原料,传统的感官鉴别已难以满足现代安全用药的需求。色谱法,特别是薄层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为科学、快速、准确地区分二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无论是药品生产、市场监管,还是家庭养生使用,推广和普及此类分析方法,都将有助于提升中药材使用的规范性与安全性。未来,随着便携式色谱设备的发展和人工智能辅助解析系统的引入,中药鉴别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真正实现“看得见、辨得清、用得准”的理想状态。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