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跨境贸易尤其是药品、食品及中药材等特殊商品的进口需求持续增长。为提升通关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国家相关部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最新政策显示,跨境通关查验率整体下降约20%。这一变化对于依赖进口的药企、保健品公司以及中医药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然而,如何在新政背景下进一步节省时间、提高进口效率,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查验率下降20%”背后的深层含义。所谓查验率,是指海关对进出口货物进行实际开箱检查的比例。过去,由于监管严格、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许多合法合规的进口货物仍需经历繁琐的查验流程,导致通关周期拉长、物流成本上升。如今,通过大数据分析、信用评级体系和智能监管系统的应用,海关能够更精准地识别高风险货物,对低风险企业及商品实行“非必要不查验”,从而大幅降低整体查验比例。这意味着,守法经营、信用良好的企业将享受更快的通关待遇。
对于药品、食品及中药材进口企业来说,要想真正从这一政策红利中受益,关键在于提前布局、合规操作、善用工具。以下几点建议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强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海关目前推行“AEO”(经认证的经营者)制度,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给予通关便利。企业应确保报关资料真实、完整,按时缴纳税费,避免违规记录。同时,积极参与海关信用认证,争取获得高级认证资质。一旦成为AEO企业,不仅查验率显著降低,还可享受优先通关、减少单证审核等多项优惠措施。
第二,规范申报材料,提升数据准确性。
药品、食品和中药材属于敏感类商品,涉及安全、卫生、成分等多个监管维度。企业在申报时必须提供完整的原产地证明、检验检疫证书、成分清单、生产批号等资料。特别是中药材,常因名称不规范、拉丁学名缺失或与《中国药典》不符而被退单或延迟查验。建议企业建立标准化申报模板,并与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确保每一票报关单都符合监管要求。
第三,善用“提前申报”与“两步申报”模式。
目前全国主要口岸已全面推广“两步申报”改革。企业在货物抵达前即可提交概要信息,实现“先放行后补税”,大大缩短等待时间。以一批进口中药材为例,企业可在运输途中完成第一步申报,货物一到港即进入快速通道,无需等待全部单证齐备。结合“提前申报”,企业可将原本3-5天的通关周期压缩至24小时内。
第四,关注目录管理与准入政策动态。
并非所有中药材均可自由进口。国家对动植物源性药材实施严格的准入名单管理。例如,部分濒危物种药材(如犀角、虎骨)严禁进口,而人参、黄芪等常见品种则需来自指定国家和注册企业。企业应定期查阅海关总署、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最新《进口药材目录》和《允许进口中药材来源国名单》,避免因产品不在名录内而导致滞港甚至退运。
第五,选择专业清关服务商与合规仓储配套。
药品和食品对储存条件要求极高,中药材更易受潮、生虫或变质。建议企业选择具备GMP/GSP资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确保从港口到仓库的全程温控与防污染。同时,委托经验丰富的报关行处理复杂清关事务,可有效规避政策理解偏差带来的延误。
此外,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深入实施,东盟国家的中药材进口关税逐步下调,通关协作机制更加顺畅。企业可考虑调整供应链布局,优先从越南、老挝、泰国等传统药材产地采购,借助政策红利进一步压缩时间和成本。
总而言之,通关查验率下降20%只是提升效率的起点,企业能否真正“省时间”,取决于自身合规水平、系统准备和资源整合能力。在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唯有主动适应监管变革、优化内部流程、加强上下游协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未来,随着智慧海关建设的推进,更多自动化、无感化通关场景将逐步落地,药品、食品及中药材的进口之路必将更加高效、便捷。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