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日益重视,药食同源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黄精作为一种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的传统中药材,因其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的功效而备受青睐。然而,黄精种植周期长达5至6年才能采收,属于典型的长周期农业品种。如此漫长的生长周期,不仅考验着种植者的耐心,更对资金链、市场预判和风险控制提出了严峻挑战。那么,在黄精种植中如何实现稳定收益?这成为众多农户和农业企业亟需破解的难题。
首先,必须正视黄精长周期带来的现实困境。与普通农作物一年一收不同,黄精从种苗栽种到块茎成熟需要至少五年时间,期间投入持续不断:土地租金、人工管理、肥料农药、病虫害防治等成本逐年累积,而回报却遥遥无期。一旦市场行情波动或遭遇自然灾害,前期投入可能血本无归。此外,由于黄精生长缓慢,其市场价格易受短期供需影响,若集中上市可能导致价格大幅下跌,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面对这些挑战,实现稳收益的关键在于“长短结合、多元布局”的经营策略。一方面,可以在黄精主产区推行“林下套种”或“间作轮作”模式。例如,在黄精种植初期,利用行间空地种植短期作物如板蓝根、丹参、菊花等生长期较短的中药材,或者种植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这样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通过短期收益缓解资金压力,形成“以短养长”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链延伸是提升附加值、增强抗风险能力的重要路径。黄精不仅可作为药材销售,还可开发成即食产品、保健饮品、养生茶、黄精酒、黄精糕点等深加工产品。通过自建加工厂或与食品企业合作,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不仅能规避原材价格波动风险,还能开拓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例如,湖南、江西等地已有企业推出“九蒸九晒”黄精制品,单价远超原材料,深受中高端消费者欢迎。
此外,建立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至关重要。许多黄精种植户之所以亏损,并非产量不足,而是缺乏销售渠道。因此,建议农户或合作社提前与中药饮片厂、制药企业、电商平台签订订单协议,实行“保底收购+市场浮动”的定价模式,确保基本收益。同时,借助“互联网+农业”模式,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直接触达终端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利润空间。
在技术层面,科学种植与规范化管理是保障品质与产量的基础。选择优质种源、合理密植、精准施肥、生态防控病虫害,不仅能缩短生长周期,还能提升黄精多糖、皂苷等有效成分含量,从而获得更高的收购价格。部分地区已推广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建设,通过标准化流程提升产品竞争力,也为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和品牌认证打下基础。
金融支持也不容忽视。针对长周期农业融资难的问题,地方政府可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专项贷款、贴息政策或农业保险产品。例如,设立“中药材种植风险补偿基金”,为黄精种植户提供灾害保险和价格指数保险,降低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同时,鼓励社会资本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参与投资,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担。
最后,品牌化运营是实现可持续收益的核心。一个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能显著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如安徽皖南、浙江武义、云南文山等地已逐步打造“道地黄精”品牌,通过统一包装、质量追溯、文化宣传等方式增强消费者信任。结合当地文旅资源,发展“中医药康养体验游”,让游客参与采挖、加工过程,既传播了黄精文化,又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
综上所述,黄精虽为长周期品种,但只要打破“只种不管、只产不销”的传统思维,通过“短长结合”的种植模式、产业链延伸、订单农业、科技赋能与品牌建设等多维手段协同发力,完全有可能在漫长的等待中实现稳健收益。农业的本质是时间的艺术,而智慧的经营,则能让这份等待变得值得。对于投身黄精产业的从业者而言,既要耐得住寂寞,更要看得见未来。唯有如此,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真正的“黄金”。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