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价值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人们对饮食健康的关注度持续提升,“食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这一背景下,甘肃省定西市依托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积极探索“中医药+食养”融合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转型与乡村振兴之路。
定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气候冷凉干燥,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矿物质,非常适宜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这里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尤以当归、党参、黄芪、甘草、柴胡等道地药材闻名于世,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据统计,定西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50万亩以上,产量占全省总量的一半以上,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流通的完整产业链。
然而,传统的中药材产业多集中于药品原料供应,附加值较低,市场波动大,农民增收空间有限。为突破发展瓶颈,定西市开始探索将中药材从“治病”向“防病”延伸,推动中医药与现代营养学、功能性食品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药食同源”的新型消费场景。
所谓“药食同源”,是指许多中药材既是药物,也是食物,在日常饮食中合理使用,既能满足营养需求,又能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这一理念源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正是当前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定西抓住这一机遇,围绕黄芪、党参、当归等具有较高食用安全性的道地药材,开展了一系列跨界融合实践。
首先,定西推动中药材标准化食用化进程。通过联合科研机构和高校,对当地主要药食两用中药材进行安全性评估、有效成分分析和食用剂量研究,制定科学的食用标准和技术规范。例如,黄芪被广泛用于煲汤、泡茶、制作代餐粉;党参则被开发成即食零食、养生粥料包;当归可用于女性调理饮品。这些产品既保留了药材的活性成分,又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需求。
其次,定西鼓励企业创新研发“药膳+”系列产品。一批本地龙头企业和初创公司纷纷推出中药代茶饮、养生饼干、药膳预制菜、功能性饮料等新品。如某企业推出的“黄芪枸杞能量棒”,融合黄芪补气、枸杞滋阴的功效,成为健身人群和上班族的新宠;另一品牌开发的“当归红糖姜茶”,针对女性生理期调理,线上线下销售火爆。这些产品不仅拓宽了中药材的应用场景,也提升了品牌溢价能力。
再次,定西注重文化赋能与体验式消费结合。在当地一些中药材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建起了“药食同源”体验馆、中医药养生餐厅和研学基地。游客可以参与药材采摘、亲手制作药膳、学习中医食养知识,实现从“看药材”到“吃药材”“懂药材”的转变。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增强了消费者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也为乡村旅游注入新动能。
此外,政府层面也在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和品牌推广上持续发力。定西市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支持药食两用产品研发、认证和市场推广;建立“陇药”公共品牌体系,统一质量标准和包装标识;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健康食品博览会,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借助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让更多“定西味道”走向全国餐桌。
当然,中医药与食养的跨界融合仍面临挑战。如何确保长期食用的安全性?如何避免夸大宣传引发监管风险?如何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用户体验?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协同解决。
总体而言,定西正在以“中医药+食养”为抓手,推动中药材产业从“原字号”向“精字号”“名字号”升级,构建起集种植、加工、研发、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这不仅是传统中医药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未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消费升级趋势的深化,定西有望成为全国药食同源产业的标杆区域,让道地药材真正“种得好、吃得进、走得远”,惠及更多百姓的日常生活。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