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龙牙百合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张,产量持续攀升,导致库存积压问题日益凸显。据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全国龙牙百合库存已突破2万吨,部分主产区甚至出现“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作为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的传统中药材,龙牙百合本应具备稳定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经济附加值,但产能过剩正严重冲击其市场秩序和产业健康发展。如何在药食两用的短周期品种中实现科学控产,已成为摆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种植户面前的一道紧迫课题。
龙牙百合之所以成为热门种植品种,与其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从种球下地到采收仅需8—10个月,亩产可达1.5—2吨,按近年平均收购价每公斤20元计算,亩产值可达3万元以上,远高于普通农作物。加之其兼具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药用功效,以及作为食材在煲汤、甜品中的广泛应用,市场需求看似稳定。然而,正是这种“短平快”的收益预期,吸引了大量资本和农户盲目扩种,导致供给短期内急剧膨胀。
供需失衡的背后,是产业链条的结构性短板。目前,龙牙百合的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约80%的产品仍以初级干片或鲜品形式销售,缺乏高附加值产品支撑。一旦市场波动或渠道受阻,库存便迅速累积。此外,信息不对称也加剧了盲目种植。许多农户依赖经验或跟风决策,缺乏对市场趋势、库存动态和价格走势的准确预判,往往在价格高点时大规模扩种,待收获时却遭遇价格跳水,形成“种时赚钱,卖时赔钱”的恶性循环。
要破解产能失控困局,必须从源头入手,构建科学的产能调控机制。首先,应建立全国性的龙牙百合生产与库存监测体系。通过大数据平台整合主产区种植面积、产量预估、仓储数据和市场价格,实现信息透明化,引导农户理性决策。例如,可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联合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定期发布《龙牙百合产业运行报告》,提前预警产能过剩风险。
其次,推动“订单农业”模式落地,强化产销衔接。鼓励加工企业与种植户签订长期购销协议,以销定产,减少盲目性。同时,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回收,提升组织化程度。湖南、江西等地已有试点案例表明,订单农业可使种植户收益稳定性提高30%以上,同时有效平抑市场波动。
再者,加快延伸产业链,提升消化产能的能力。政府应加大对百合精深加工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开发百合粉、百合提取物、即食食品、化妆品原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例如,百合多糖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功能,可用于功能性食品或保健品开发;百合皂苷则在医药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通过多元化利用,不仅可拓宽市场空间,还能增强对初级产品的吸纳能力,缓解库存压力。
此外,还需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目前龙牙百合虽有一定知名度,但缺乏全国性品牌支撑,市场认知度参差不齐。应推动地理标志保护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辨识度和溢价能力。同时,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渠道,拓展消费场景,培育年轻消费群体,将传统药材转化为现代健康消费品。
最后,政策调控不可缺位。对于严重过剩区域,应适度控制新增种植规模,引导土地向优势产区集中。可通过补贴倾斜、技术服务等方式,鼓励转产或轮作,避免资源浪费和生态压力。同时,建立应急收储机制,在价格异常下跌时启动临时收储,稳定市场信心。
龙牙百合产业的发展,不应走“一哄而上、一地鸡毛”的老路。作为典型的药食同源短周期品种,其产能管理更需前瞻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唯有通过信息引导、订单约束、加工转化、品牌赋能和政策调控多管齐下,才能实现从“重产量”向“重质量、重效益”的转变,真正让这一传统宝藏焕发可持续的生命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