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石斛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和保健食品原料,其出口需求持续增长。尤其在东南亚市场,由于华人文化影响深远,对石斛的认知度高,市场需求旺盛。然而,许多企业在尝试将石斛产品出口至东南亚国家时,却频频遭遇“CITES认证卡关”问题,导致货物滞留、订单延误,甚至被退回或销毁,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已成为石斛产业走向国际亟需解决的关键课题。
CITES,即《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是一项旨在保护濒危物种免受过度国际贸易威胁的国际协定。石斛属中的多个物种,如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等,因野生资源稀少、生长缓慢,已被列入CITES附录II,意味着其国际贸易必须获得合法来源证明和进出口许可。尽管我国已实现大规模人工种植,但许多进口国海关仍严格审查相关证明文件,稍有疏漏便可能触发查验或退运。
问题的核心在于:即便出口的是人工培育的石斛原料,也必须提供完整的CITES许可证。而现实中,不少企业对CITES制度理解不足,误以为“人工种植=无需许可”,或认为国内药监、农业部门出具的种植证明足以通关,结果在目的国边境被拦截。此外,部分东南亚国家执行标准不一,如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对CITES附录物种的监管力度较强,要求提供中英文对照的CITES出口许可证原件,且需经外交认证,流程复杂、耗时较长。
要破局,首先必须正视合规门槛。企业应主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CITES管理机构)对接,申请CITES出口许可证。该证需提供种植基地备案信息、种源合法来源证明、年度采收计划及检疫合格报告等材料。建议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记录从种苗引进到成品出库的全过程,确保每一环节均可验证。同时,加强与专业报关行、国际物流公司的合作,提前确认目的国具体要求,避免因文件格式不符或翻译误差导致清关失败。
其次,推动行业标准化和政策协调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虽已出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并对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的石斛品种实行“人工种群不受CITES限制”的政策试点,但这一政策尚未被所有缔约国广泛认可。行业协会可牵头与东盟各国相关部门开展对话,推动互认机制建设,例如通过双边协议明确“中国认证的人工种植石斛可豁免CITES许可”,从而简化贸易流程。同时,建议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宣导和技术支持,设立专项服务窗口,帮助企业高效办理CITES文书。
再者,产品形态的调整也是一种可行策略。一些企业尝试将石斛原料加工成提取物、胶囊或茶饮等深加工制品,降低其“植物原材”属性,从而减少监管敏感度。例如,在符合当地食品安全法规的前提下,以“膳食补充剂”名义出口,配合完整的成分分析报告和生产资质文件,有助于规避植物检疫壁垒。但需注意,若产品仍含有可见的植物组织或种子,部分国家仍可能按CITES附录物种处理,因此加工深度和申报类别需精准把控。
此外,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也不容忽视。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跨境溯源平台,将CITES许可、检验检疫、物流轨迹等信息上链,提升透明度和可信度,有助于增强进口国监管部门的信任。已有试点项目显示,此类系统可显著缩短清关时间,降低查验率。
长远来看,破解CITES卡关难题,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更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与企业的协同发力。一方面,应加快推动我国人工繁育濒危药用植物的国际认证体系建设;另一方面,鼓励科研机构深化石斛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从根本上保障产业发展的合法性与可持续性。
总之,石斛出口东南亚面临的CITES认证困境,既是挑战,也是倒逼产业升级的契机。唯有强化合规意识、完善供应链管理、深化国际合作,才能真正打通这条“绿色丝绸之路”,让中华瑰宝在海外市场稳健绽放。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