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药材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与质量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药食同源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及日常饮食中。然而,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面临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尤其是重金属检测项目的不断加项,对中药材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从源头着手,系统性地降低农残与重金属含量。
首先,必须正视当前中药材种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部分农户为追求产量,在种植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甚至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药材中有机氯、有机磷等农药残留超标。另一方面,土壤本身存在的重金属污染,如镉、铅、汞、砷等,通过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形成难以降解的积累。随着国家对中药材质量监管的日益严格,检测项目已从最初的几项扩展到数十项,涵盖多种重金属和农残指标,这对中药材的安全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中药材的种植环节入手,推行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模式。首要措施是加强产地环境治理。中药材对生长环境极为敏感,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直接影响其内在品质。因此,在选址种植前,应开展全面的环境评估,优先选择生态环境优良、远离工业污染源的区域。同时,定期对土壤进行重金属和农残检测,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一旦发现污染风险,及时采取土壤修复措施,如施用石灰调节pH值以降低镉的活性,或采用植物修复技术逐步净化土壤。
其次,推广规范化种植(GAP)是降低农残的关键路径。中药材GAP种植强调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包括种子种苗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环节。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应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如诱虫灯、粘虫板)和生物防治(如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减少化学农药的依赖。对于必须使用的农药,应严格遵循《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荐的低毒、低残留品种,并控制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确保收获时农残不超标。
此外,科学施肥也是降低重金属和农残风险的重要手段。应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推广有机肥替代方案,如腐熟农家肥、生物有机肥等,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还能增强植株抗逆性,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应避免使用含重金属超标的劣质肥料,如某些工业废弃物制成的复合肥,防止“二次污染”。
在产业链层面,建立中药材溯源体系至关重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记录每一批药材从种植、采收到加工、流通的全过程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这不仅有助于监管部门精准把控质量,也能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一些先进企业已开始应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进一步提升了溯源系统的公信力。
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与监管力度。一方面,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农户和企业开展绿色种植,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补贴;另一方面,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禁用农药、掺杂使假等行为,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同时,推动中药材标准体系的完善,将更多重金属和农残指标纳入法定检验范围,倒逼产业升级。
科研创新也不容忽视。应加大对中药材绿色防控技术、低累积品种选育、土壤修复材料等方面的研发投入。例如,培育对重金属吸收能力弱的药用植物品种,或开发能有效阻隔重金属迁移的功能性土壤调理剂,都是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
总之,面对重金属检测加项带来的压力,中药材产业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从“重产量”转向“重质量”,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只有通过环境治理、规范种植、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等多措并举,才能真正实现中药材的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让这一千年瑰宝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