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枸杞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中国传统药食同源的代表性原料,宁夏枸杞曾一度供不应求,价格节节攀升。然而,随着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激增以及市场供需失衡,多地枸杞库存积压严重,部分产区甚至出现库存压库长达36个月的现象。大量优质枸杞在仓库中“沉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让农户和加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如何化解这场滞销危机,已成为整个产业链亟待破解的难题。
首先,必须正视滞销背后的根本原因。过去几年,受健康消费热潮推动,枸杞被赋予“养生圣品”的光环,资本涌入导致种植规模盲目扩张。以宁夏为例,枸杞种植面积在五年内增长近40%,而市场需求增速远未跟上供给步伐。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开拓乏力,出口渠道狭窄,使得国内产能过剩问题愈发突出。此外,产品同质化严重,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干果销售阶段,缺乏深加工能力,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要破解库存困局,首要任务是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传统的批发与商超模式已无法消化如此庞大的库存量。电商平台成为突破口。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直接对接C端消费者,不仅能快速去库存,还能提升品牌认知度。例如,一些企业联合头部主播推出“枸杞特惠月”,单场直播销量突破百万斤,有效缓解了仓储压力。同时,应鼓励发展B2B线上交易平台,连接中药材市场、食品饮料企业和保健品厂商,实现大宗交易的高效匹配。
其次,加快深加工步伐,延长产业链条,是提升枸杞价值的关键路径。目前,我国枸杞深加工率不足2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应重点支持企业研发枸杞原浆、冻干粉、功能性饮品、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比如,将库存枸杞提取多糖、类胡萝卜素等功能成分,用于生产免疫调节类保健品;或开发枸杞酵素、枸杞酒等新型食品,满足年轻消费群体对便捷、时尚健康产品的偏好。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扶持科技创新项目,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
此外,品牌建设与标准规范也不容忽视。当前市场上枸杞品质参差不齐,“宁夏枸杞”虽为地理标志产品,但假冒伪劣现象屡禁不止,影响整体声誉。应强化溯源体系建设,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增强消费者信任。同时,制定统一的质量分级标准,区分食用级、药用级和工业级原料,避免优质资源被低价消耗。通过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升溢价能力,引导市场从“拼价格”转向“比品质”。
国际市场同样是潜在的增长极。尽管目前出口占比不高,但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快,枸杞作为药食两用材料,在东南亚、欧美等地具备广阔前景。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外推广,组织企业参加国际食品展、健康产业博览会,推动枸杞纳入更多国家的膳食补充剂目录。同时,针对不同市场的法规要求,优化种植和加工流程,确保产品符合国际认证标准,如有机、非转基因、HACCP等,提升出口竞争力。
最后,政策层面的支持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可出台临时收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库存枸杞进行托底收购,防止价格崩盘伤及农户利益。同时,鼓励冷链物流和仓储设施建设,降低损耗率。对于参与深加工、品牌打造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扶持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枸杞库存压库36个月,既是危机,也是倒逼产业升级的契机。唯有打破“重生产、轻市场”的旧有思维,构建集种植、加工、营销、科研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真正走出滞销困局。未来,枸杞不应只是晒干的果实,而应成为科技赋能、文化加持、全球共享的健康符号。当每一粒枸杞都被赋予新的价值,这场库存危机,终将转化为产业跃升的新起点。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