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对健康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中药材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规范中药材市场秩序、提升产品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相关部门正式发布了《药食认证通则》,标志着中药材从“传统经验”向“标准化管理”的重要转变。这一通则的出台,不仅为中药材进入食品、保健品等领域提供了制度依据,也对中药材生产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准入门槛。那么,中药材商若想获得相关认证,究竟需要闯过哪些“关卡”?
第一关:原料来源可追溯
《药食认证通则》明确要求,所有用于药食同源产品的中药材必须具备清晰、完整的溯源体系。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依赖模糊的采购渠道或中间商转手的药材。申请认证的企业需提供每一批次中药材的种植基地信息、采收时间、初加工流程以及运输记录等详细资料。尤其对于野生药材,必须证明其采集符合生态保护要求,且未涉及濒危物种。此外,种植环节还需符合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确保无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这道“源头关”是整个认证体系的基础,也是杜绝假冒伪劣药材流入市场的关键防线。
第二关:加工过程规范化
中药材从原材到成品,往往需要经过清洗、干燥、切片、炮制等多个加工环节。《通则》对此提出了严格的工艺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加工流程,并配备相应的洁净车间和专业设备。例如,涉及蒸、炒、炙、煅等传统炮制方法时,需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和温湿度控制参数,并保留完整的生产记录。同时,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化学添加剂或漂白剂。监管部门将通过现场检查、抽样检测等方式验证企业的实际操作是否合规。这一关考验的是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任何细节疏漏都可能导致认证失败。
第三关:质量检测全覆盖
质量检测是认证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根据《通则》规定,所有申报药食用途的中药材产品必须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全项检测。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有效成分含量测定、重金属(如铅、镉、汞、砷)残留、农残(如有机氯、有机磷类)、微生物限度(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特别是针对药食同源品种,还需评估其长期食用的安全性,进行毒理学试验和人群食用数据收集。企业不仅要提交合格的检测报告,还需建立内部质检体系,实现批批自检、全程监控。只有数据真实可靠、指标全面达标的产品,才能获得“通行证”。
第四关:标签标识透明化
为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通则》对产品标签提出了更高要求。获得认证的中药材产品必须在包装上清晰标注:产品名称、原料来源地、执行标准编号、生产日期、保质期、食用方法、禁忌说明、认证标志以及企业联系方式等信息。特别强调的是,不得夸大宣传疗效,禁止使用“治疗”“治愈”“抗癌”等医疗术语。对于含有多种成分的复合类产品,还需按含量高低顺序列出全部配料。这一关旨在提升市场透明度,防止误导消费者,同时也是对企业诚信经营的直接检验。
第五关:持续监管与动态退出
获得认证并非一劳永逸。《通则》建立了“宽进严管”的后续监管机制。认证有效期通常为三年,期间监管部门将不定期开展飞行检查、市场抽检和风险监测。一旦发现企业存在弄虚作假、质量下滑或严重违规行为,将立即撤销其认证资格,并纳入行业黑名单,五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同时,鼓励社会监督和举报机制,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可以预见,《药食认证通则》的实施将重塑中药材行业的生态。短期内,部分小型作坊式企业可能因无法达标而被淘汰;但从长远看,这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中国药材”的国际信誉。对于守法经营、注重品质的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真正过好这五道“关”,中药材商才能在新时代的健康消费浪潮中站稳脚跟,让千年中医药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