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不断加强,中药饮片作为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市场规范与价格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期,国家医保局宣布将中药饮片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范围,并首次覆盖18种常用药食同源中药材,此举在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行业对中药材价格下行压力的广泛讨论。
此次集采涉及的18种中药饮片多为临床常用、使用量大且具备一定标准化基础的品种,其中包括黄芪、党参、当归、甘草、山药、枸杞子、茯苓等既是药材又是食品的“药食同源”类中药材。这些品种在日常养生、慢性病调理及中医处方中应用广泛,市场需求稳定且体量庞大。通过集采机制实现“以量换价”,旨在降低患者用药负担,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同时倒逼企业提升生产质量与成本控制能力。
然而,集采带来的降价效应也对中药材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了不小的压力。首当其冲的是上游种植户和初加工企业。中药材不同于化学药品,其原料来源于自然种植或野生采集,受气候、土壤、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周期长、标准化程度低。在集采压价背景下,若采购价格过低,可能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越采越贵、越贵越少”的恶性循环。例如,部分道地药材如当归、黄芪因产地集中,一旦价格跌破成本线,极易引发供应短缺风险。
其次,中游饮片生产企业面临质量与成本的双重挑战。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而质量控制依赖于从源头到成品的全过程管理。集采要求企业报出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迫使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加工工艺、仓储物流等方面压缩成本。若缺乏有效监管,可能出现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进而影响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公信力。
此外,药食同源类中药材的特殊性加剧了矛盾。这类产品既可用于药品生产,也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功能性食品、餐饮等领域,市场需求多元。集采压低药用端价格后,可能造成同一品种在不同渠道间出现价格倒挂现象——即药用饮片价格低于食用原料,扰乱市场秩序,甚至诱发套利行为,如将食用级药材转为药用申报,冲击正规药品供应链。
面对上述挑战,破解中药材降价压力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集采机制与产业生态体系。首先,应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在集采评审中加大质量评分权重,鼓励优质优价,避免“唯低价中标”。可探索建立中药材等级标准体系,推动按等级分类采购,保障高品质药材有合理回报空间。
其次,要加强中药材源头管控与产业扶持。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补贴、推广规范化种植(GAP)、建设区域性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等方式,提升种植户抗风险能力和组织化水平。同时,推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在价格下行周期中仍能获得可持续收益。
再者,应加快中药材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从田间到终端的全程可追溯,增强市场透明度,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监管部门需强化抽检力度,严厉打击掺杂使假、虚标产地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最后,要统筹协调药用与食用市场的价格机制。对于药食同源品种,可考虑在集采中设定最低限价或动态调价机制,参考成本构成和市场供需变化适时调整采购价格。同时,引导企业差异化布局,开发高附加值的功能性产品,避免低端价格战。
总而言之,中药饮片集采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普惠可及。但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中药材的特殊属性,平衡好降价惠民与产业健康发展的关系。唯有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百姓得实惠、企业有动力、行业可持续”的多赢格局,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