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中药材及药食同源产品安全性和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中药材种植环节的监管日益严格。2023年底,新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正式发布,并于2024年起逐步实施。这一新规对药食原料种植基地提出了更高、更细化的要求,标志着我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进入新阶段。对于广大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及农户而言,如何理解新规核心内容并实现合规达标,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新GAP认证强调“全过程可追溯”。与旧版相比,新版规范更加注重从种源选择、种植管理到采收加工的全链条质量控制。种植基地必须建立完善的生产记录体系,包括种子种苗来源、土壤检测报告、农药化肥使用台账、灌溉水源监测数据等。所有信息需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电子化归档,并能随时接受监管部门抽查。这意味着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无法满足要求,基地需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或与第三方平台对接,确保数据真实、完整、不可篡改。
其次,种源管理被列为重中之重。新规明确要求中药材种植必须使用经过鉴定和登记的优良品种,禁止使用未经审定的野生资源或转基因材料。种植单位应与具备资质的科研机构或种苗繁育基地合作,获取具有品种权证和检疫合格证明的种源。同时,鼓励建立自有的良种繁育体系,从根本上保障药材的道地性和遗传稳定性。例如,黄芪、当归、党参等常用药食两用品种,必须确保其基原准确、无混杂变异。
在种植过程中,生态环境控制成为达标的关键环节。新GAP要求种植基地远离工业污染区、生活垃圾场和交通主干道,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和土壤重金属含量均需符合国家标准。基地在选址时应优先选择生态良好、环境本底值低的区域,并定期开展环境监测。此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提倡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物理诱杀等手段替代化学农药。对于允许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必须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制度,杜绝高毒、高残留药物的使用。
采收与初加工环节也迎来了更严标准。新规定明确指出,中药材采收时间应依据物候期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科学确定,不得提前或延后滥采。采收工具应清洁无污染,避免机械损伤导致药材变质。初加工过程如清洗、干燥、分级、包装等,必须在专用场地进行,防止交叉污染。特别是干燥环节,禁止使用硫磺熏蒸等传统但有害的方法,推荐采用低温烘干、阴干或真空干燥等现代工艺,以最大限度保留药材活性成分。
为帮助种植主体顺利通过GAP认证,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正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力度。一方面,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解读新规要点;另一方面,推动建设区域性中药材检测中心和共享加工车间,降低中小企业和合作社的合规成本。同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统一供种、统防统治、统一收购,提升整体标准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GAP认证不再是“一劳永逸”的荣誉,而是动态监管的过程。获得认证的基地需每年提交自查报告,接受不定期飞行检查。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被责令限期整改甚至撤销认证资格。因此,持续改进和内部审核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种植单位应设立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内审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问题。
展望未来,随着GAP新规的全面落地,我国药食原料种植将逐步告别粗放式发展模式,迈向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那些能够率先达标并通过认证的企业和基地,不仅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更有望获得政府采购、医保目录纳入以及出口通关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可以说,GAP不仅是门槛,更是通往可持续发展的通行证。
总之,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唯有主动适应监管趋势、扎实落实各项技术规范的种植主体,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信任,推动中医药事业行稳致远。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