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球健康消费理念的升级和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药食同源产品逐渐成为大健康产业中的新风口。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药食同源类进口原料总额首次突破8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15%。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海外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及功能性食品原料的大规模涌入。日本的明日叶、韩国的红参精、欧洲的接骨木莓、美国的紫锥菊……这些“洋中药”正以高端、标准化、科技化的形象抢占中国市场,对国产中药材产业构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面对外来原料的强势进入,国产中药材如何突围?这不仅是一个产业命题,更是一场关乎传统医药文化传承与现代产业升级的深刻变革。
首先必须正视的是,进口药食同源原料之所以受到市场青睐,核心在于其背后强大的标准化体系和品牌化运作。以日本为例,其汉方药原料从种植、采收、加工到检测,均执行严格的GACP(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且每一批次都可追溯。相比之下,我国中药材长期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的问题。许多产地仍以散户种植为主,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有效成分不稳定等现象屡见不鲜。即便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但整体覆盖率仍不足30%,难以形成规模化、可复制的质量保障体系。
其次,消费者认知的转变也加剧了国产中药材的被动局面。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洋中药”常被赋予“科学萃取”“安全高效”“时尚养生”等标签,而国产中药材则容易被贴上“土气”“难服用”“疗效模糊”的刻板印象。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进口复合植物粉、草本胶囊等产品的复购率普遍高于传统中药材饮片。这种消费偏好的迁移,暴露出我国在中药材深加工、产品形态创新和品牌营销方面的短板。
要应对这场“洋原料”冲击,国产中药材必须从三个维度实现系统性升级。
第一,构建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集约化种植模式,实现从田间到终端的全程可追溯。同时,加快制定并推广中药材等级划分标准,引入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品质透明度。唯有让“道地药材”真正“说得清、信得过”,才能重建消费者信心。
第二,推动中药材现代化与产品创新。 传统煎煮方式已难以满足快节奏生活的需求。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开发便于携带、口感良好、功效明确的新型产品,如冻干颗粒、即食膏方、功能性饮品等。例如,云南白药推出的“气血康”口服液、同仁堂的“知嘛健康”系列咖啡,都是将传统药材融入现代消费场景的成功尝试。未来,还可借助AI算法优化配方组合,结合临床数据验证功效,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第三,强化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 中药材不仅是商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应支持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药品牌,讲好“药材故事”。通过纪录片、短视频、中医药体验馆等形式,向公众普及道地药材的地理优势、炮制工艺和养生智慧。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医药纳入更多国家的医保体系或膳食补充剂目录,提升话语权。
此外,政策层面也需提供有力支撑。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优化进口监管机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对确有疗效的进口原料实行分类管理,避免“一刀切”;鼓励国内企业与海外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提取技术和检测设备,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
药食同源进口破800亿,既是挑战,也是倒逼改革的契机。国产中药材不应惧怕竞争,而应以此为契机,摆脱粗放发展模式,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唯有守住“道地”之根,拥抱“创新”之变,方能在全球健康经济浪潮中站稳脚跟,让千年中医药智慧焕发新的生机。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