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波动频繁,种植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茯苓价格的大幅下滑尤为引人关注。据最新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茯苓统货价格较去年同期下跌近30%,部分地区甚至跌破成本线,让许多依赖茯苓种植为生的农户陷入困境。面对持续低迷的价格走势,不少药食同源种植户开始思考:是继续坚守,还是果断转型?黄精,这一被誉为“仙人余粮”的滋补佳品,正逐渐成为替代种植的新选择。
茯苓作为传统大宗药材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方剂、保健食品及日化产品中。其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深受市场认可。过去几年,因需求稳定、种植技术成熟,茯苓一度成为南方山区农户增收的重要作物。然而,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上部分产区盲目扩种,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同时,近年来中药饮片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大型药企采购趋于谨慎,进一步加剧了茯苓的销售压力。此外,人工栽培技术的普及也使得产量提升,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价格自然承压下行。
价格下跌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种植收益锐减。一位来自云南文山的茯苓种植户表示:“去年一公斤能卖到35元,今年统货只能卖24元左右,扣除种苗、人工和管理成本,几乎不赚钱,有些小户已经开始亏本。”更令人担忧的是,库存积压严重,销售渠道受限,许多农户即使想低价抛售也难以找到买家。在这种背景下,“弃种”成为不少人的无奈选择。
然而,完全放弃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并不现实。于是,寻找替代品种成为破局的关键。在众多候选药材中,黄精因其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政策扶持力度大,逐渐进入种植户的视野。
黄精属补气养阴类药材,具有健脾润肺、益肾填精的功效,近年来在养生保健领域备受推崇。随着“治未病”理念的普及和亚健康人群的扩大,黄精在代茶饮、膏方、即食产品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国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支持道地药材基地建设,黄精被多地列为重点发展品种。贵州、湖南、江西等省份已出台专项补贴政策,鼓励林下种植黄精,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从经济效益来看,黄精的市场前景更具吸引力。目前,优质多花黄精干货市场价格稳定在每公斤80至120元之间,且呈逐年上涨趋势。虽然黄精生长周期较长,一般需3—5年才能采收,但其耐阴性强,适合林下套种,土地利用率高,长期收益可观。此外,黄精还可加工成切片、九蒸九晒制品、口服液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链延伸空间大,抗市场波动能力较强。
当然,转向黄精种植也并非没有风险。首先是技术门槛较高,黄精对土壤、湿度、遮阴条件要求严格,管理不当易发生病害;其次是资金投入大,需提前规划林地改造、搭设遮阴棚等基础设施;再者,市场虽热,但若未来跟风种植泛滥,同样可能重演茯苓“价崩”的局面。
因此,种植户在决策时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建议采取“小步试种、逐步扩产”的策略,先在小范围内试种,积累经验后再扩大规模。同时,积极对接中药材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争取技术支持与订单保障,降低市场风险。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引导,推动建立区域性黄精种植标准和品牌体系,避免无序竞争。
长远来看,中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与产业链协同。单一品种的价格波动不应成为决定去留的唯一依据。种植户需增强市场敏感度,结合自身资源条件,选择适合本地生态、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品种。茯苓虽遇冷,但未必无出路;黄精虽火热,也需冷静对待。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唯有顺势而为、稳扎稳打,才能在中药种植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对于广大药食同源种植户而言,与其被动等待市场回暖,不如主动调整结构,拥抱变化,在变革中寻找新的生机。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