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四川阿坝、甘孜等高原藏区,一种名为“川贝母”的名贵中药材正悄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依托“订单农业”这一新型产销模式,川贝母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卖得俏”的华丽转身,不仅稳定了农户收入,更夯实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根基。
川贝母作为传统中药材中的珍品,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市场需求长期旺盛。然而,由于其生长周期长、对生态环境要求高,加之以往种植分散、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品质参差不齐,市场议价能力弱,农户收益难以保障。不少药农虽有心扩大种植,却因担心“种得出、卖不掉”而踌躇不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订单农业”模式应运而生。所谓订单农业,即由企业或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提前约定品种、数量、质量标准和收购价格,实现“以销定产”。这种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靠市定价”的被动局面,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在四川若尔盖县,一家中药材龙头企业与当地多个村集体合作,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企业负责提供种源、技术指导和全程跟踪服务,农户则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种植管理。待药材成熟后,企业按合同保底价收购,确保农户基本收益。同时,若市场价格上涨,还实行利润共享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农户的积极性。
“以前自己采挖野生贝母,一年挣不了几千块,现在跟着公司种,每亩收入翻了好几倍。”一位参与订单种植的藏族村民感慨道。更让他欣慰的是,企业定期组织培训,教他们如何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控制采收时间,真正实现了从“经验种药”向“科技种药”的转变。
订单农业不仅解决了销售难题,更推动了川贝母产业的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为保障药材品质,企业在产地建立了溯源体系,每一株贝母从种植到采收都可追踪记录。同时,通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检测,逐步打造“川川贝母”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市场辨识度和溢价能力。
如今,在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的助力下,川川贝母已走出大山,畅销全国。一些高端中药饮片厂、连锁药店纷纷主动对接,形成长期采购合作。部分产品甚至出口至东南亚、日韩等地,国际市场潜力逐步显现。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川贝母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了当地仓储、物流、加工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一些返乡青年开始尝试创办初加工厂,将鲜贝母烘干、分级、包装,进一步提升附加值。还有人依托生态资源,发展“中药材观光+康养体验”新业态,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川贝母种植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不占用基本农田,且采用仿野生栽培方式,对生态环境破坏小,反而有助于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这种“生态友好型”农业模式,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真正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
当然,订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需政策支持与机制完善。例如,部分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冷链运输成本高;个别企业履约意识不强,存在压价风险;农户法律意识薄弱,合同纠纷时有发生。对此,地方政府应加强监管,健全农业保险机制,推动建立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切实保障各方权益。
此外,还应加大对中药材科研投入,开展良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攻关,缩短生长周期,提高单位产量。同时,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靠山吃山”到“点绿成金”,川贝母的蜕变之路,正是四川高原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订单农业如同一座桥梁,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通向广阔市场,让优质农产品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真正实现“种得好”也“卖得俏”。
未来,随着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川川贝母必将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持续释放“金色能量”,为更多乡村带来希望与生机,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