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背景下,浙江省以“浙麦冬”这一道地药材为切入点,借助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成功打通了乡村振兴的“数字销路”,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也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
浙江素有“江南药谷”之称,中药材资源丰富,其中“浙麦冬”作为传统道地药材,以其根条肥嫩、质地柔润、滋阴清热的功效而闻名全国。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销售渠道单一、信息不对称以及品牌影响力不足,许多优质麦冬滞销于田间地头,农民增收困难。如何将优质农产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成为摆在乡村振兴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面对挑战,浙江多地开始探索“规划引领+数字赋能”的发展新模式。在《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年)》的指导下,地方政府联合农业部门、电商平台与专业团队,制定出一整套涵盖种植标准化、品牌打造、物流配套和市场推广的系统性方案。其中,直播带货被列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
在绍兴嵊州、金华磐安等麦冬主产区,政府牵头搭建“数字农创平台”,组织农民参与电商培训,培育本土“新农人主播”。这些主播不再是传统的销售员,而是兼具产品知识、文化讲解和互动能力的“乡村代言人”。他们通过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平台,向全国消费者展示浙麦冬的种植环境、采收过程、加工工艺以及中医养生功效,用真实、直观的方式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
“大家看,这是我们清晨刚挖出来的新鲜麦冬,土还带着露水呢!”一位来自磐安的返乡青年在直播间热情介绍。短短两小时的直播,订单量突破3000单,销售额超50万元。这样的场景,在浙江多个乡村已成常态。数据显示,2023年,仅通过直播渠道销售的浙麦冬就超过800吨,带动相关产业链产值增长近3亿元。
更值得称道的是,直播带货不仅带来了销量的增长,更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为了满足线上订单的需求,当地建立了标准化清洗、烘干、包装生产线,并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确保每一包麦冬都可查来源、可追质量。同时,冷链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高效直达。这种“前端标准化+中端数字化+后端品牌化”的发展模式,极大提升了浙麦冬的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数字销售的兴起也激发了乡村人才回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家乡发展的潜力,选择返乡创业。他们不仅带回了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技术手段,还积极整合资源,开发麦冬茶、麦冬膏、养生礼盒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一些村庄甚至形成了“一村一播、一品一链”的特色产业格局,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
在政策层面,浙江持续加大支持力度。省农业农村厅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商务部门推动“数商兴农”工程,鼓励平台企业下沉乡村;市场监管部门则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浙麦冬”品牌声誉。多方协同之下,数字销售不再是零星尝试,而是成为乡村振兴的制度化路径。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网络覆盖不足、农民数字素养有待提升、同质化竞争加剧等问题仍需破解。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强化技能培训,推动直播从“卖货”向“讲故事”“传文化”转型,让浙麦冬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成为传播浙江中医药文化和乡村魅力的载体。
可以预见,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乡村数字经济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浙麦冬的成功实践,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缩影。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驱动,激活内生动力。当古老的中药材遇上现代的直播镜头,当沉寂的山村链接起广阔的消费市场,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数字销路”正在徐徐铺展。
这条路,通向的不仅是销量的增长,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