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庭院经济+药材 浙玄参让乡村“宅旁地”成“增收源”
2025-10-17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将闲置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浙江一些山区县市,“庭院经济”正悄然兴起,成为推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其中,以种植浙玄参为代表的中药材庭院种植模式,不仅盘活了农村“宅旁地”,更让曾经被忽视的边角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村民实实在在的“增收源”。

所谓“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利用自家房前屋后、院落周边的零散土地进行小规模种养或加工的经济形态。这类土地面积虽小,但分布广泛,管理灵活,投入低、见效快,特别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而浙玄参,作为浙江道地药材之一,因其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稳定、种植周期适中,逐渐成为庭院经济中的“明星作物”。

浙玄参,又称“浙玄”,是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的功效,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和制药工业。浙江丽水、衢州、台州等地气候湿润、土壤疏松,非常适合玄参生长。过去,由于规模化种植受限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玄参产业一直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然而,随着市场对优质道地药材需求的不断上升,加之政府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许多农户开始尝试在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植浙玄参。

这种“小而精”的种植模式,极大降低了农户的投入风险。一户普通农家,只需利用50至1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便可种植一季玄参。据测算,每亩庭院种植玄参可产干货300公斤左右,按当前市场价格每公斤40元计算,亩产值可达1.2万元以上,扣除种苗、肥料等成本,纯收入仍可观。更重要的是,庭院种植便于精细化管理,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低,产出的玄参品质更优,更容易通过有机认证,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浙江缙云县的一处山村,村民老李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他原本在外打工,近年返乡后利用屋后一片荒废多年的坡地,试种了半亩浙玄参。第一年便收获干品150公斤,收入近6000元。“没想到这几块‘边角料’地还能赚钱。”老李笑着说,“现在我不用出门,在家就能照顾老人孩子,还能增收,比打工强多了。”

像老李这样的例子在浙江多地不断涌现。当地政府也积极引导,组织农技人员下乡指导种植技术,推广标准化栽培流程,并引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进行订单收购,解决农户“卖难”问题。一些地方还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农户负责种植管理,产品统一回收,形成稳定的产销链条。

此外,庭院种植浙玄参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例如,部分村庄开始发展初加工环节,如清洗、切片、晾晒等,吸纳留守妇女和老年人就业;有的地方结合乡村旅游,推出“中药材体验园”,让游客参与采挖、制作过程,拓展农业功能,提升综合效益。

更为深远的是,这种模式唤醒了农民对土地价值的重新认知。过去被视为“无用”的宅旁地、撂荒地,如今成了“金土地”。农户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主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不少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开始考虑回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庭院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克服一些挑战。比如,如何避免盲目扩种导致市场饱和?如何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如何加强品牌建设,提升附加值?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企业与农户共同努力,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培训和市场引导来逐步解决。

总体来看,以浙玄参为代表的中药材庭院种植,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它不仅有效利用了农村闲置资源,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也为中药材产业的规范化、道地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相信会有更多“宅旁地”变成“聚宝盆”,让更多乡村在绿色发展中实现振兴梦想。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