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药食同源挖价值 浙贝母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健康”双促进
2025-10-17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中,“药食同源”理念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全民健康提升的有力抓手。浙江作为中药材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近年来依托道地药材浙贝母,探索出一条“产业+健康”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浙贝母,又称“象贝”“大贝”,主产于浙江省磐安县、东阳市等地,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浙八味”之一。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肺热咳嗽、瘰疬痰核等症。更为重要的是,浙贝母符合“药食同源”的基本特征——既是药材,也可作为功能性食材,在合理使用前提下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与保健价值。这一特性,使其在现代大健康产业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预防为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药食同源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多地以浙贝母为核心,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一体化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条。以磐安为例,当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绿色生态栽培技术,确保药材品质稳定可控。同时,引入现代化加工设备,开发浙贝母饮片、提取物、代茶饮、膏方、保健食品等多种形态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产业的壮大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更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据统计,仅磐安县每年浙贝母种植面积就达万余亩,年产值超过5亿元,带动上万农户参与种植与初加工,户均年增收超万元。许多原本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选择返乡创业,投身中药材电商、文旅康养等衍生产业,形成了“种得好、卖得出、赚得到”的良性循环。这种以特色药材为抓手的产业振兴模式,有效激活了乡村经济活力,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与此同时,浙贝母的药食同源属性也为基层健康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在一些农村地区,慢性呼吸道疾病高发,而浙贝母作为传统止咳化痰良药,可通过开发便捷型健康产品进入家庭日常保健场景。例如,当地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推出“贝母梨膏”“贝母百合茶”等即食类产品,既保留了药材功效,又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需求。部分乡镇卫生院还将浙贝母纳入慢病管理辅助方案,结合中医体质辨识,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真正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浙贝母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回归与普及。许多村庄建起了“贝母文化馆”“中医药研学基地”,开展采挖体验、炮制技艺展示、养生讲座等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学习。这不仅拓宽了产业边界,也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家乡的资源价值,主动参与品牌设计、直播带货、文创开发,使传统药材焕发出时代光彩。

当然,浙贝母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破解一些瓶颈问题。如种质资源退化、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市场标准不统一、品牌影响力有限等。对此,应加强政产学研协同,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攻关有效成分提取、质量控制、功能验证等关键技术;推动制定统一的药食同源产品标准体系,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借助数字技术搭建溯源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增强消费者信任。

展望未来,浙贝母不仅是浙江的一味道地药材,更是一把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它连接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贯通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承载着农民致富梦与全民健康梦。当每一株贝母都在土地中扎根生长,每一份产品都传递着自然与健康的承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特色产业的崛起,更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升华——那就是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民生为导向的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

药食同源,根植乡土;贝母虽小,意义深远。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上,浙贝母正以其独特价值,书写着产业兴旺与人民安康交相辉映的新篇章。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