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积极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以白菊种植为核心,探索出一条“遵循中医药规划、药材合作社领航、带动乡村共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杭州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特别适宜白菊等药用植物的生长。白菊,作为传统中药材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平肝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与养生保健产品中。早在明清时期,杭白菊便已名扬天下,成为“浙八味”之外又一代表性道地药材。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种植模式面临劳动力流失、品质参差、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产业发展一度陷入瓶颈。
为破解困局,杭州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推动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举措便是引导建立“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联动机制,实现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与品牌共建。
以桐庐县、建德市等地的白菊种植区为例,当地依托原有种植基础,组建了多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方案,严格执行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确保白菊从育苗到采收全过程可追溯、质量可控。同时,引入现代生态农业理念,推广有机种植、轮作休耕等绿色生产方式,不仅提升了药材品质,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更为关键的是,合作社打通了“产—加—销”一体化链条。一方面,与省内知名中医药企业如康恩贝、胡庆余堂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订单化生产;另一方面,借助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手段,将杭白菊推向全国市场。部分合作社还开发了菊花茶、菊花精油、养生香囊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
在这一模式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以前靠天吃饭的种植户,如今成了“技术工人”和“股东”。以建德某白菊合作社为例,入社农户每亩年均收入较过去提高近40%,部分核心成员通过分红和务工,年收入突破10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人开始回流乡村,参与电商运营、品牌策划和现代农业管理,为乡村注入了新活力。
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也在悄然推进。合作社联合当地中医院、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下乡”活动,举办白菊采摘节、中医药健康讲座、非遗技艺展示等,既增强了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也提升了杭白菊的品牌影响力。一些村庄还将白菊种植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集观光、体验、康养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走出了一条“以药促旅、以旅兴村”的融合发展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发展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科学规划与政策支持的双重保障。杭州市卫健委、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合制定《道地药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白菊等特色药材的保护区、良种繁育基地和加工园区布局,避免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同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技术培训、设备升级和品牌推广,确保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展望未来,杭白菊产业仍有广阔发展空间。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药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高品质、可溯源的道地药材将成为市场主流。杭州应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在种植管理中的应用,建设智慧药园;同时加强与长三角中医药联盟的合作,拓展高端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药材品牌。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杭白菊产业的崛起不仅是一次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动实践。它证明了,在科学规划引领下,传统中医药完全可以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成为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强劲引擎。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合作社组织优势,让一株小小的白菊,绽放出共富之花——这不仅是杭州的答案,也为全国中药材产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