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各地积极探索绿色可持续的产业路径。在这一背景下,“林下种药”作为一种兼顾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新型农业模式,正逐渐成为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尤其是在云南等中药材资源丰富地区,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中央政策支持,以“云三七”为代表的道地药材在林下种植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激活了乡村振兴的“生态经济”新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并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均指出,要支持林下中药材种植,鼓励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非木质林下经济。这些政策为林下种药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发展方向。正是在这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引领下,云南多地因地制宜,将林下中药材种植作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重要突破口。
三七,素有“南国神草”之称,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道地药材之一。而“云三七”因其生长环境纯净、有效成分含量高,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传统上,三七多采用农田大田种植,但长期连作导致土壤退化、病虫害频发,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相比之下,林下种植模拟三七原生生态环境,利用天然林或退耕还林地的遮阴、保湿、有机质丰富的特点,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提升了药材品质,还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复合利用。
在文山、红河、普洱等地,政府引导农户在公益林、退耕还林地及经济林下套种三七,形成“林中有药、药中有林”的立体种植格局。例如,文山州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推广林下三七标准化种植超过3万亩,带动上万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更重要的是,林下种植不破坏原有林木结构,符合国家林地保护政策,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发展目标。
科技支撑是林下种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云南省农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联合攻关,选育出适应林下环境的三七优良品种,并研发出病害防控、生态栽培、质量追溯等一整套技术体系。同时,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建立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平台,确保药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极大提升了市场信任度和品牌价值。
与此同时,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放大了林下三七的经济效应。许多地区依托三七种植,发展起初加工、精深加工、康养旅游、电商销售等多元业态。一些村庄建起了三七烘干厂、饮片加工厂,开发出三七牙膏、三七面膜、三七酒等衍生产品,提升了附加值。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推广,“云三七”品牌逐步走向全国乃至海外市场,真正实现了“小药材”撬动“大产业”。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林下种药正在重塑乡村发展格局。它不仅让留守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带回新技术、新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生态农业转型。村庄因产业兴旺而焕发活力,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形成了“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当然,林下种药的发展也面临挑战。如林地权属复杂、规模化经营难度大、市场波动风险高等问题仍需破解。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配套,加强用地保障、金融支持和市场引导,同时强化行业监管,防止无序扩张和生态破坏。
可以预见,在中央政策持续加力、科技赋能不断深化、市场需求稳步扩大的共同作用下,林下种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云三七”作为其中的标杆性实践,不仅展现了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能路径,更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未来,随着更多类似模式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乡村振兴的“生态经济”图景必将更加壮丽多彩。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