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药食同源”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一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强调食物与药物具有共同的起源和功效,既可养生保健,又能辅助治疗。在这一背景下,中药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以杜仲为代表的道地药材,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四川作为我国中药材资源大省,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杜仲产业,走出了一条“药食同源强产业、川杜仲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发展之路。
杜仲,素有“植物黄金”之称,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药用树种,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同时,现代研究表明,杜仲富含绿原酸、杜仲胶、黄酮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在保健品、功能性食品、日化产品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尤其适合杜仲生长。绵阳、广元、巴中等地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为杜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药食同源”理念引领下,四川积极推动杜仲从传统药材向食品、饮品、保健品等多元化产品延伸。例如,开发杜仲茶、杜仲咖啡、杜仲蛋白粉等功能性食品,满足消费者对天然、健康产品的迫切需求;利用杜仲提取物研制抗疲劳、降血压、增强免疫力的保健产品,提升附加值;还将杜仲胶应用于生物材料、环保制品等领域,拓展产业链条。这种由“药”向“食”、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型升级,不仅提升了杜仲的综合利用效率,也增强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杜仲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在四川多个山区县市,杜仲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农户负责种植管理,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许多曾经撂荒的土地被重新利用,种植杜仲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一些村庄依托杜仲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套种中药材或养殖土鸡,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四川注重品牌建设和科技创新,为杜仲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地方政府积极打造“川杜仲”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地理标志认证和绿色有机认证,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开展良种选育、高效栽培、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杜仲的产量和品质。数字化农业也在逐步推广,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种植过程的智能化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可控、可追溯。
文化赋能同样不可忽视。杜仲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四川深入挖掘杜仲的文化价值,举办杜仲文化节、健康论坛等活动,讲好“川杜仲”故事,增强消费者的情感认同。一些地方还将杜仲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集种植观光、科普教育、康养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展望未来,四川杜仲产业仍需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面持续发力。应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种植和加工流程;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全产业链升级;加强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同时,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研发更多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药食同源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
总之,以“药食同源”为理念,以川杜仲为抓手,四川正在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科技支撑、产业融合、农民受益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这不仅是中药材现代化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力支撑。随着产业不断壮大,杜仲这棵“黄金树”必将在巴蜀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健康中国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