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林下种药富民 浙玄参激活乡村振兴“绿色增收”新渠道
2025-10-17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产业路径。在浙江,一种“林下种药”的新型农业模式正悄然兴起,不仅有效盘活了林地资源,更以浙玄参这一道地药材为突破口,开辟出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增收新渠道,成为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浙玄参,作为传统中药材之一,素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之功效,是中医临床常用药材,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病症治疗。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土壤湿润,尤其浙南山区具备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玄参生长。然而,过去受限于耕地资源紧张和种植成本高企,玄参规模化种植一度难以突破。直到“林下经济”理念的引入,为这一困境提供了破局之道。

所谓“林下种药”,即在林木覆盖的林下空间进行中药材种植,既不影响林木生长,又能充分利用林下的遮阴、保湿、腐殖质丰富等自然条件,实现“一地双收”。在丽水、衢州、温州等地,当地政府联合农业科研机构,因地制宜推广“林—药复合种植”模式,将浙玄参种植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农民在松树林、杉木林或毛竹林下套种玄参,不仅减少了阳光直射对幼苗的伤害,还降低了灌溉和除草成本,显著提升了种植效益。

“以前这片林子只能看不能用,现在林下种药,每年每亩能多挣五六千元。”一位来自遂昌县的林农感慨道。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10万亩,其中浙玄参占比超过三成,年产值达数亿元。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在产业发展的背后,科技支撑和品牌建设同样功不可没。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联合地方农技站,选育出适应林下环境的优质浙玄参品种,并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涵盖种苗培育、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全流程。同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企业负责统一供种、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农户只需专注种植,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

此外,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浙产道地药材”品牌打造,将“浙玄参”纳入区域公共品牌体系,借助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拓展销售渠道。一些村庄甚至建起了中药材初加工厂,开展清洗、切片、烘干等初级加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文成县的一个山村,村民通过林下种植玄参并自主加工销售,年人均增收超万元,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从“空壳”到“盈余”的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林下种药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促进了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由于不使用化学除草剂和高残留农药,林下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平衡,土壤肥力逐年提升,部分区域还吸引了鸟类和昆虫回归,形成了良性循环。一些地方还将林下种植与生态旅游结合,推出“采药体验”“中药科普研学”等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进一步拓宽了增收路径。

当然,林下种药富民之路仍面临挑战。例如,部分地区存在林权不清、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抗风险能力有待增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也制约了产业精细化发展。对此,专家建议,应加快完善林地使用权制度,推动中药材保险试点,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并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持续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放眼未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及消费者对天然健康产品的青睐,中药材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而“林下种药”作为一种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将在乡村振兴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浙玄参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山区农民找到了一条稳定增收的新路,也为全国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样本。

当一片片林地焕发新生,当一味味药材承载希望,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绿水青山间徐徐展开。林下种药,种下的不仅是药材,更是希望;收获的不仅是收入,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