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在四川阿坝、甘孜等高海拔藏区,一种名为“川贝母”的道地中药材正通过“直播助销”的新模式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点亮了当地“电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川贝母,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清热化痰的功效,素有“药中黄金”之称。四川因其独特的高原气候和丰富的植被资源,成为全国优质川贝母的核心产区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受限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销售渠道单一,许多药农虽守着“金疙瘩”,却难以获得合理收益。采挖后多由中间商低价收购,层层转手,利润被严重压缩,产业发展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困境。
转折点出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近年来,地方政府积极引导,联合电商平台、直播机构与专业合作社,探索“直播带货+原产地直供”的新型销售模式。一批年轻的返乡创业者、乡村主播开始活跃在镜头前,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川贝母的生长环境、采收过程与药用价值,将深山中的珍品以可视化、互动化的方式呈现给全国消费者。
在阿坝州若尔盖县,一位名叫扎西的藏族青年通过短视频平台开设直播间,每晚向粉丝展示清晨采挖的新鲜贝母、晾晒工艺以及传统藏医的使用方法。他坚持“现采现发”,并提供溯源认证,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短短半年时间,他的直播间带动全村30余户药农增收超百万元,曾经滞销的贝母如今供不应求。
这种“直播助销”模式的成功,背后是“电商+产业”深度融合的系统支撑。首先,地方政府牵头建设了标准化仓储与冷链物流体系,确保药材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品质;其次,依托“数字乡村”工程,实现网络全覆盖,为直播提供技术保障;再次,通过组织电商培训、孵化本土主播,提升农户的数字化经营能力。此外,市场监管部门还加强了对川贝母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川产道地药材”的品牌声誉。
更重要的是,“直播助销”不仅改变了销售方式,也倒逼产业升级。过去粗放的采挖方式正在向科学种植、可持续采收转变。多地开始推行“仿野生种植”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扩大产能。一些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川贝母的组培快繁研究,力求突破人工培育的技术瓶颈,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与此同时,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围绕川贝母,当地逐步发展起中药饮片加工、养生茶饮开发、文旅体验等衍生业态。有的村庄打造“贝母文化馆”,结合藏族医药传统,吸引游客参观体验;有的企业推出“认养一株贝母”项目,让消费者参与种植全过程,增强品牌黏性。这种“农业+电商+文旅”的多元融合,让乡村振兴的路径更加宽广。
值得一提的是,直播带货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是观念的革新。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开始主动学习智能手机操作、了解市场行情、关注消费者反馈。他们不再只是被动的生产者,而是逐渐成长为具备市场意识的“新农人”。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药农感慨:“以前只晓得把药背下山去卖,现在坐在家里,手机一点,全国的人都能看见我们的宝贝。”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比如直播流量不稳定、专业人才短缺、季节性供应波动等问题仍需破解。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电商红利真正惠及广大农户;同时加强品牌建设,讲好“川贝母”的文化故事,提升其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认知度。
可以预见,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电商+产业”模式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而川贝母的“出山之路”,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缩影。它不仅是一味药材的商业突围,更是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希望之路。当高原的风拂过晒场上的贝母,阳光洒在忙碌的直播间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销量的增长,更是乡土中国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