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高度重视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药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浙江省依托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策支持,积极推动中药材现代化发展,其中以“浙太子参”为代表的道地药材,正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太子参作为补气养阴的传统中药材,素有“小儿参”之称,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保健品生产。而“浙太子参”因品质优良、有效成分含量高,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中享有良好声誉。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植分散、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产业发展受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为破解这一困局,浙江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从种源保护、基地建设、技术推广到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性赋能。2021年,《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重点支持包括太子参在内的十大浙产名药发展。随后,多地配套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措施,鼓励企业与农户合作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动太子参从“小散乱”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
在政策引导下,丽水、衢州、台州等地率先开展太子参规范化种植试点。通过引进优质种源、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显著提升了药材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例如,景宁畲族自治县依托高山冷凉气候优势,建成千亩太子参种植示范基地,采用林下仿野生栽培模式,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大幅提高了亩均收益。当地农户表示:“以前种水稻一年收入不到万元,现在种太子参,一亩地能赚两万多元,还不愁销路。”
与此同时,科技赋能也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中医药研究院、高校科研团队,围绕太子参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工艺等开展联合攻关。目前,已成功培育出多个抗逆性强、产量稳定的太子参新品种,并在全省推广使用。此外,智能化烘干设备、自动化分拣流水线等现代加工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晾晒周期长、易霉变等问题,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太子参产业的发展正不断释放出强大的联农带农效应。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闲置劳动力参与到种植、采收、初加工等环节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一些返乡青年还借助电商平台,将“浙太子参”推向全国市场,形成了“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的新零售格局。据统计,2023年全省太子参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年产值超8亿元,带动近5万农户增收,真正实现了“一棵小草富一方百姓”。
不仅如此,太子参产业还与乡村旅游、康养文旅深度融合。部分产区结合中药材文化,打造集种植观光、科普教育、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每逢采收季节,各地举办的“太子参丰收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挖参乐趣、品尝药膳美食,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激活了乡村发展新动能。
当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提高的质量要求,浙太子参产业仍需持续发力。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强化品牌统一管理,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加快制定省级乃至国家标准,提升行业话语权。此外,还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链建设,推动形成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生态体系。
可以预见,在政策持续赋能和多方协同推进下,“浙太子参”将不再只是一味普通药材,而是承载着科技含量、文化价值和经济潜力的特色农业名片。它不仅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更为浙江山区县实现共同富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路径。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药产升级,正当时。一颗小小的太子参,正在广袤田野间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