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在浙江,一种以“庭院种药”为特色的新型农业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尤其是浙麦冬的规模化种植,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更激活了乡村“微经济”,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并强调“支持发展庭院经济”。这一政策导向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浙江部分地区立足本地生态优势和中药材市场需求,将传统中药材——浙麦冬引入农户庭院,通过“小庭院、大产业”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兴村之路。
浙麦冬,作为浙江道地药材之一,具有滋阴润肺、清心除烦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和保健品生产。其生长周期短、管理相对简单、经济效益高,特别适合在房前屋后的小块土地上种植。更为重要的是,浙麦冬对土壤要求不高,耐阴耐湿,非常适合在南方农村普遍存在的零散地块和庭院中推广。
在金华、衢州等地的多个村庄,当地政府联合农业技术部门,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种苗供应、技术培训和病虫害防治指导。同时,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的联动机制,建立起从种植、采收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农户只需利用自家院落或闲置空地进行种植,合作社统一收购,企业负责品牌打造和市场对接,极大降低了农民的市场风险。
“以前院子里种点菜,卖不了几个钱。现在种上浙麦冬,一亩地年收入能有七八千元,还不耽误干别的活。”一位来自金华婺城区的农户感慨道。不少留守老人和妇女也因庭院种药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真正实现了“小投入、大回报”。
庭院种药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乡村的面貌。过去杂草丛生的边角地、废弃宅基地,如今被整齐划一的药田覆盖,村庄环境更加整洁有序。一些村庄还结合中药材种植发展起了观光农业和中医药文化体验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前来采摘、研学,进一步拓展了产业链条。
更为深远的是,这种“微经济”模式激发了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在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家乡的发展机会。有的返乡创业,创办中药材初加工厂;有的利用电商平台,将浙麦冬产品销往全国。乡村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空间,而是逐渐演变为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载体。
当然,庭院种药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农户缺乏标准化种植意识,导致药材品质参差不齐;个别地区存在盲目扩种现象,可能引发市场供需失衡;此外,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能力仍有待提升。对此,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推动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品牌打造,提升浙麦冬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应加大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确保药材质量安全。可探索建立“数字农账”系统,对每户种植面积、产量、用药情况等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全程可追溯。在此基础上,推动中药材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经济新业态。
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描绘了宏伟蓝图,而庭院种药正是这幅蓝图中的一抹亮色。它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用“微经济”激活“大市场”,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也让乡村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浙麦冬虽小,却承载着富民强村的希望。未来,随着政策持续发力、技术不断进步、市场逐步成熟,庭院种药有望在更多乡村落地生根,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寸庭院都可能孕育出新的财富,每一株浙麦冬都在讲述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紧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让更多的“浙麦冬式”创新实践在广袤乡村遍地开花,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