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在浙江山区,一种“林下套种药材”的创新模式正悄然兴起,其中以浙木瓜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不仅有效提升了林地资源利用率,更在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之间架起了一座绿色桥梁,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双引擎”动力。
传统林业经营往往面临周期长、收益慢的问题,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粗放开发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问题。如何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金山银山?林下经济成为破题关键。依托森林良好的遮阴条件和湿润环境,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既能避免大规模开垦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又能充分利用林下闲置空间,实现土地资源的立体化、高效化利用。
浙木瓜,作为浙江道地药材之一,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其果实富含皂苷、黄酮类物质,常用于舒筋活络、和胃化湿,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广泛。更重要的是,浙木瓜适应性强,耐阴喜湿,非常适合在阔叶林或毛竹林下生长,不争农田、不占良田,是林下经济的理想作物之一。
在丽水、衢州、台州等地的多个山村,当地农户在林业部门和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将浙木瓜与香榧、毛竹、杉木等林木进行复合套种。通过科学规划种植密度、合理配置遮阴树种、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生态种植技术,不仅保障了浙木瓜的品质,也维护了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些村庄还引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由企业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有效降低了农民的种植风险,提高了参与积极性。
这种“以林养药、以药促林”的发展模式,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一方面,林下种植浙木瓜增强了地表植被覆盖,减少了雨水冲刷,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药材植株与林木形成共生系统,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林分结构,提升了森林的碳汇能力。此外,由于减少了除草剂和化学农药的使用,林区土壤和水源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真正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发展目标。
在经济效益方面,林下套种浙木瓜同样表现亮眼。据测算,每亩林下种植浙木瓜年均收益可达4000元以上,远高于传统林业经营收入。对于许多留守农村的老年劳动力而言,管理林下药材劳动强度适中,操作简便,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能获得稳定收入。一些村集体还将零散林地整合流转,统一发展药材基地,通过租金分红、劳务用工等方式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更为可贵的是,这一模式激发了乡村产业的内生动力。围绕浙木瓜种植,部分地方已逐步延伸出初加工、品牌包装、电商销售等产业链条。有的村庄建起了药材烘干房,有的注册了地理标志商标,还有的结合乡村旅游推出“采木瓜、品药膳”体验项目,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昔日沉寂的山林,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然,林下套种药材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种苗标准化程度不高、深加工能力不足、市场波动风险较大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同时,应加强生态监测与可持续管理,确保产业发展不突破生态承载力底线。
可以预见,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和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林下中药材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浙木瓜不仅是一味药材,更是一种绿色发展的象征。它扎根于山林之间,承载着生态保护的责任,也寄托着农民增收的希望。当一片片林下药园如星火般点亮乡野,乡村振兴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
这片土地上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是牺牲生态换取增长,也不是守着青山却受穷,而是找到生态与经济的最佳平衡点。林下种药,种下的不仅是药材,更是希望;收获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