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药材产业作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健康理念融合的重要载体,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在众多中药材中,“云当归”以其道地品质、药用价值和地域特色,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金钥匙”。通过“药材研学”这一创新模式,云当归不仅让乡村发展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支撑,更让乡村振兴实现了“学有场景、产有收益”的双重目标。
云当归,特指云南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优质当归,因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有机质,所产当归根粗体壮、香气浓郁、有效成分含量高,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享有盛誉。然而长期以来,受限于小农分散种植、品牌意识薄弱、产业链条短等问题,云当归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打破瓶颈,实现从“种得出”到“卖得好”再到“可持续”的跨越?答案正是“药材研学”。
所谓“药材研学”,是将中药材种植与教育实践、文化旅游、科技推广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以中药材基地为课堂,以田间地头为教学现场,吸引学生、游客、科研人员走进乡村,开展实地学习、劳动体验、科研试验和文化传承。在这一过程中,云当归不再仅仅是农产品,更成为连接城乡、贯通一二三产业的媒介。
在云南昭通、迪庆、丽江等云当归主产区,一批集种植、加工、研学、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应运而生。走进这些基地,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层层叠叠的当归田,还有整齐划一的教学区、标本展示馆、手工制香坊和直播带货间。每逢节假日,来自城市的孩子们在导师带领下辨识药材、参与采挖、学习炮制工艺;高校师生在此开展植物学、药理学研究;中医药爱好者则沉浸式体验传统中医文化。这种“可看、可学、可做、可购”的沉浸式研学体验,极大提升了云当归的品牌附加值。
更为重要的是,研学活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一方面,研学团队的到来直接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服务的发展,农户通过提供民宿、农家乐、土特产销售等方式实现增收。另一方面,研学项目本身也成为稳定的订单来源——许多学校和机构与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按需定制研学课程,保障了药材的稳定销路。此外,通过研学平台,云当归的品牌故事得以广泛传播,线上销售渠道随之打开,电商直播、社群团购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乃至海外市场。
在技术层面,研学还促进了农业科技的落地应用。许多基地与科研院所合作,设立“田间实验室”,推广标准化种植、绿色防控、数字化管理等先进技术。例如,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温变化,精准指导灌溉施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药材溯源系统,确保每一株当归“从田头到舌尖”全程可查。这些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药材品质,也增强了消费者信任,进一步巩固了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药材研学还激活了乡村的人才资源。过去,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严重。如今,随着研学项目的兴起,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沟通的“新农人”开始返乡创业。他们或担任研学导师,或运营电商平台,或开发文创产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更有不少大学生将毕业论文选题聚焦云当归产业链优化,为产业发展注入智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云当归的研学实践还注重文化传承。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了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知识,讲述当归在民族医药中的应用历史,让参与者在学习中感受中华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以文促旅、以旅兴产”的路径,使云当归不仅是一种药材,更成为地方文化符号和精神载体。
展望未来,云当归的“药材研学”模式仍有广阔拓展空间。可以进一步深化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对接,打造国家级研学基地;探索“云当归+康养旅游”新模式,吸引中老年群体前来疗养体验;推动建立区域性中药材交易与数据中心,提升产业话语权。
总而言之,云当归通过药材研学,走出了一条“以学促产、以产带农、以农兴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它让乡村不再是单一的生产空间,而是集教育、文化、生态、经济于一体的多功能场域。在这里,知识在田间流淌,产业在实践中成长,农民在变革中受益。乡村振兴,不仅有了清晰的路径,更有了生动的场景与可期的未来。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