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广袤农村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订单农业正以其“市场导向、产销对接”的独特优势,成为破解传统农业“种难卖更难”困局的关键路径。在浙江,一种名为浙白术的中药材,正在通过“订单+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让乡村产业焕发新活力,真正实现“种无忧、收有保、利可期”。
浙白术,是浙江道地药材的代表之一,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因其对土壤、气候要求较高,适宜种植区域有限,加之生长周期长、管理技术复杂,长期以来,农户单打独斗、缺乏稳定销路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旦市场价格波动,极易出现“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而如今,借助“十四五”期间国家对中医药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浙江多地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新模式,为浙白术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丽水、衢州等浙白术主产区,龙头企业与当地合作社签订长期收购协议,明确保底价格和质量标准,农户只需按照技术规范进行种植,收获后由企业统一收购、加工、销售。这种“先找市场、再种地”的方式,有效化解了农户的销售焦虑,也保障了药材品质的稳定性。一位种植户感慨:“以前种药像赌博,价格一年一变,现在签了合同,心里踏实多了,收入也稳了。”
订单农业的背后,是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科技支撑的持续赋能。为提升浙白术的标准化水平,多地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并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从种源、施肥到采收的全过程可追溯。部分企业还联合科研机构开展品种改良,培育出抗病性强、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新品种,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种植补贴、技术培训和金融信贷支持,帮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订单农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更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浙白术产业的壮大,一批以药材种植为基础的农旅融合项目应运而生。有的村庄打造“中药材观光园”,吸引游客体验采药、制香、熬膏等传统工艺;有的开发“药膳民宿”,将地方特色与健康养生理念结合,走出了一条“种植+加工+文旅”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年轻人也开始回流乡村,投身电商直播、品牌运营等新兴岗位,为传统农业注入新鲜血液。
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浙白术订单农业的实践,正是对这一战略部署的生动诠释。它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在无形中重塑了乡村的产业结构与治理模式。合作社的规范化运作增强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企业的参与带动了技术扩散和市场拓展,政府的引导则确保了政策红利精准落地。
当然,订单农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合同履约机制不够健全,个别企业压价或拒收现象偶有发生;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能力仍有待提升;中药材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尚需加强。对此,亟需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强化市场监管,推动行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同时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加速推进和消费者对健康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以浙白术为代表的道地药材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协同机制,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提升全产业链价值,订单农业就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一项产业足以点燃一方热土的希望。当浙白术的根须深扎于沃土,当订单农业的契约精神深入人心,乡村振兴的图景便不再遥远。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种无忧”已不仅是农户的朴素愿望,更是新时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注脚。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