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绿色经济正成为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广袤的山林之间,一种“不与粮争地、不与林争光”的新型种植模式悄然兴起——林下种药。其中,云茯苓作为一种兼具药用价值与生态效益的特色中药材,正在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生动实践。
云茯苓,又称“云南茯苓”,是生长于松树根部的一种真菌类药材,素有“四时神药”之称。其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等功效,在中医药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上,茯苓多依赖野生采集或大田栽培,但前者资源日益枯竭,后者易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而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的推广,不仅有效缓解了资源压力,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山区,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尝试将闲置林地转化为“药材宝库”。利用天然林或退耕还林后的次生林,在林下套种云茯苓,既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又能借助森林特有的遮阴、保湿、无污染环境提升药材品质。据测算,每亩林地可增收3000至5000元,部分管理精细的示范基地甚至突破万元,真正实现了“一亩山林千斤药,不砍一棵树也能富”。
这一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科技支撑与政策引导的双重发力。多地农业部门联合科研机构开展云茯苓菌种选育、栽培技术标准化研究,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显著提高了成活率和产量。同时,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提供菌种和技术服务,合作社组织生产管理,农户负责具体种植,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产业链条。一些地区还引入溯源系统和品牌认证,打造“生态云茯苓”地理标志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更为深远的是,林下种药不仅带来了直接经济收益,更撬动了乡村发展的多重效应。首先,它唤醒了沉睡的林地资源,让曾经被忽视的山林焕发出新的生机。其次,项目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就近就业,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缓解了农村空心化问题。再者,中药材的加工、仓储、物流、电商销售等环节逐步完善,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起多元化的乡村经济结构。
以云南省普洱市某山村为例,过去村民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村集体经济薄弱。自2020年引进林下云茯苓项目以来,全村累计发展林下种植面积超过800亩,年产优质茯苓逾百吨,年产值突破600万元。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服务和初级加工获得稳定分红,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近40%。如今,村里建起了烘干厂和包装车间,还注册了自有品牌,产品远销广东、福建乃至东南亚市场。
当然,林下种药的发展也面临挑战。如部分地区存在盲目扩种、技术不到位导致减产的现象;个别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忽视生态保护;市场监管尚不健全,伪劣产品冲击优质品牌等问题仍需重视。对此,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强全过程质量监管,推动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迈进。
展望未来,林下种植云茯苓所代表的“绿色经济”模式,不仅是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更是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的有效路径。当一片片青山变成“药园子”,当一棵棵松树托起致富梦,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尊重与善用,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践行。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消费者对绿色健康产品的持续青睐,林下种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更多“云茯苓”扎根山林,让更多的绿水青山变成群众手中的“幸福不动产”,这条绿色经济新路径,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