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在浙江多地,一种“林下套种药材”的创新模式正悄然兴起,不仅有效提升了林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其中,浙木瓜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品种,正在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新收益点。
浙木瓜,又称宣木瓜或温木瓜,是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尤以浙江台州、丽水一带品质上乘。其性温味酸,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及保健品开发。由于生长周期较长、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传统种植多集中于丘陵山地,但单一种植效益有限。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林下套种模式给出了答案。
所谓林下套种,是指在乔木林地的树冠遮阴条件下,合理利用林下空间种植适宜的经济作物。这种模式既能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实现土地的立体化、复合化利用。在浙江一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较为成熟的地区,当地政府引导农户将原有的杉木林、毛竹林等用材林与中药材种植相结合,形成了“上层保生态、下层创收益”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在这一背景下,浙木瓜因其耐阴性强、适应性广、市场需求稳定等特点,成为林下种植的优选品种之一。据农业技术人员介绍,浙木瓜幼苗期喜半阴环境,成株后也能耐受一定光照,非常适合在郁闭度适中的林下生长。同时,其根系较浅,不会与高大乔木争夺深层养分,管理得当的情况下,每亩可增收3000元以上,且一次投入多年受益。
浙江省丽水市某山村便是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者。该村拥有近2000亩集体林地,过去主要依靠木材采伐获取收入,但随着生态保护政策收紧,传统林业收入逐年下降。2020年起,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支持下,村里开始试点林下种植浙木瓜,并引入专业合作社统一供种、培训和收购。短短三年时间,林下药材基地扩展至600余亩,年产干品浙木瓜逾40吨,产品远销杭州、上海乃至广东等地的中药饮片厂。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产业模式带动了产业链的延伸。当地依托浙木瓜资源,开发出木瓜酒、木瓜蜜饯、木瓜茶等深加工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路。部分村庄还结合中药材观光、农事体验等元素,发展起“中医药+乡村旅游”的新业态,吸引城市居民前来研学、采摘,进一步提升了附加值。
值得一提的是,林下套种药材并非简单的“种地换地方”,而是需要科学规划和技术支撑。为确保种植成效,多地建立了“专家指导+乡土能人+农户参与”的技术服务网络,定期开展土壤检测、病虫害防治和标准化栽培培训。同时,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连片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给予种苗补贴和保险支持,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从生态角度看,林下种植浙木瓜还有助于改善林地微环境。研究表明,合理间作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提升生物多样性。相比大面积开垦耕地,这种“不与粮争地、不与林争光”的发展模式,更加契合山区农业的实际条件和发展方向。
当然,要让这一模式真正落地生根,还需解决品牌建设、市场对接、仓储物流等后续问题。目前,部分地区的浙木瓜仍以原料形式出售,缺乏统一标准和地理标志认证,议价能力较弱。未来应加快构建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推动形成区域性公共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需求的持续增长,中药材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而林下套种浙木瓜这一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践,不仅为山区农民找到了致富新门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它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转化路径。
在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和市场驱动的共同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走出一条“以林养药、以药促林”的融合发展之路。浙木瓜虽小,却承载着大希望——它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更是新时代乡村产业升级的缩影。当一棵棵木瓜苗在林间茁壮成长,乡村振兴的画卷也正徐徐展开。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