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药材种植+研学 云当归绘乡村振兴“产业+教育”新场景
2025-10-17

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云岭深处,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当归田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宛如大地的绿色诗行。这里,不仅是道地药材“云当归”的核心产区,更悄然兴起了一种融合“药材种植”与“研学教育”的新型发展模式——以产业为根基、以教育为纽带,探索乡村振兴的“新场景”。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云当归”不仅承载着千年的药用价值,更成为连接城乡、激活乡村发展的关键支点。

长期以来,当地村民以种植当归为生,但由于信息闭塞、技术落后和市场渠道单一,药材虽优却难卖高价,产业发展陷入“优质不优价”的困境。与此同时,城市青少年对自然认知匮乏、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了解甚少的问题日益凸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药材种植+研学”模式应运而生,通过整合资源、打通链条,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这一新模式的核心在于“双向赋能”:一方面,依托规模化、标准化的当归种植基地,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生态管理理念,提升药材品质与附加值;另一方面,打造集知识普及、劳动实践、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研学课程体系,吸引城市学生、家庭及教育机构走进乡村,亲身参与从育苗、移栽到采收、初加工的全过程。

每逢春秋时节,来自昆明、大理乃至省外的中小学生便成群结队地来到这片高原药田。他们戴上草帽,挽起裤脚,在农户的带领下学习辨识当归幼苗,亲手将一株株嫩苗栽入湿润的土壤中。研学导师一边讲解当归的生长习性与药用功效,一边穿插讲述《本草纲目》中的记载和彝族、藏族的传统用药智慧。孩子们在劳作中挥洒汗水,在观察中增长见识,也在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中建立起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劳动的尊重。

对于当地村民而言,这种变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入的增长,更是身份的转变——他们从单纯的种植者,逐步成长为“农耕讲师”“乡土导师”。许多曾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新机遇后选择回流,参与研学营地运营、民宿接待或电商销售,形成了“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振兴”的良性循环。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研学活动中,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传统中药炮制技艺,老中医讲述“望闻问切”的奥妙,孩子们围坐火塘听老人讲“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这些沉浸式体验不仅让中医药文化“活”了起来,也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乡土中国的价值与魅力。

与此同时,数字化手段的引入进一步放大了这一模式的辐射效应。通过建立“云当归数字溯源系统”,每一株药材的种植地块、施肥记录、采收时间都被完整记录,扫码即可追溯全程。研学团队可通过线上平台提前预约课程、观看直播田间课堂,甚至参与“认养一亩当归”的互动项目,实现“人在城中,心在田里”的情感连接。

地方政府也积极作为,出台扶持政策,整合交通、文旅、教育等资源,推动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研学体验—品牌营销”一体化产业链。一些企业则以“订单农业+研学合作”的方式深度参与,既保障了药材稳定供应,又为研学活动提供专业支持,实现了多方共赢。

如今,这片曾经寂静的山村已焕发出勃勃生机。白天,研学的孩子们在田间穿梭;傍晚,袅袅炊烟中传来欢声笑语;夜晚,村史馆里的投影映出当归产业的发展轨迹。乡村振兴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农民增收了,孩子成长了,文化传承了,生态也更美了。

“药材种植+研学”不仅是一次产业形态的创新,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跃迁。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能仅靠输血式的帮扶,更要激发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的价值闭环。当归,寓意“久病良医,终将归来”,而今天的“云当归”,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见证着乡村的归来、文化的归来、人与土地关系的归来。

在这条融合产业与教育的新路上,每一片当归叶都在阳光下闪耀着希望,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属于新时代的乡土故事。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