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药食同源”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一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强调食物与药物具有共同的起源和功效,既可果腹养生,又能调理疾病。在浙江,一种看似寻常却蕴含巨大潜力的山野果实——浙山楂,正悄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更通过科学开发与产业融合,实现了“颜值”与“产值”的双提升,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浙山楂,作为浙江本土特色农产品之一,主要分布于丽水、衢州、台州等山区县市。其果实色泽红润、酸甜适口,富含黄酮类、有机酸、维生素C等多种活性成分,自古便是民间用于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的天然食材。《本草纲目》中记载:“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疗疝气”。现代研究也证实,山楂具有调节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抗氧化等多重保健功效,是典型的“药食同源”代表。
过去,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和深加工能力,浙山楂多以鲜果或初级干果形式销售,附加值低,市场影响力有限。许多农户虽有种植传统,但收益微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日益增强,功能性食品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这为浙山楂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近年来,浙江多地依托“科技+农业+文化”的发展模式,深入挖掘浙山楂的潜在价值。一方面,地方政府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品种改良与标准化种植,推广生态栽培技术,提升果实品质与产量;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开发山楂茶、山楂酵素、山楂果脯、山楂饮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并引入现代包装设计与品牌营销策略,使原本“土味十足”的山楂摇身一变为时尚健康的“网红”食品。
在丽水某县,一家农业科技公司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民种植优质山楂,年产量突破3000吨。企业不仅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还以保底价收购原料,确保农户稳定增收。同时,该公司推出“山楂小礼盒”“轻养生系列”等主打年轻消费群体的产品线,借助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产值超亿元。这种产业链延伸模式,让山楂从田间地头走向都市餐桌,真正实现了从“土疙瘩”到“金果子”的华丽转身。
更为可贵的是,浙山楂的发展并未止步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更注重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同步释放。在衢州某镇,当地将山楂种植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春赏花、秋采果”的农旅融合项目。每年春季,漫山遍野的山楂花如雪绽放,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踏青拍照;秋季采摘季则组织亲子采摘、山楂美食节等活动,带动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山楂林不仅成了“绿色银行”,更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极大提升了乡村的“颜值”。
与此同时,地方还深入挖掘山楂背后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山楂文化展示馆,开展“药食同源”健康讲座,推动传统食养知识进社区、进校园。一些地区还将山楂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推出山楂香囊、养生手册、非遗手作等,进一步丰富了产业形态,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浙山楂的崛起,是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也是“药食同源”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典型案例。它证明,只要善于发现、科学培育、系统运作,那些藏于深山、默默无闻的乡土资源,完全有可能成长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
未来,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加速发展和消费者对天然、功能性食品需求的增长,浙山楂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推进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拓展国际市场渠道,同时强化地理标志保护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让更多人认识浙山楂、喜爱浙山楂、消费浙山楂。
当一颗小小的山楂果,既能装点山村美景,又能鼓起农民腰包,还能滋养百姓健康,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果实本身。浙山楂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更需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深挖文化根脉,用创新思维激活传统产业,让“土特产”真正变成“金招牌”,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