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浙江省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新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其中,“浙郁金”作为道地药材的代表之一,凭借其优良品质和独特药效,在政策赋能下逐步走出了一条从庭院“小种植”向区域“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
在浙江金华、丽水、衢州等地的许多乡村,房前屋后、田埂边角的零星空地曾长期闲置。如今,这些不起眼的角落正悄然发生变化——一株株绿意盎然的郁金植株整齐排列,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精准施策、系统推进的结果。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包括种苗补贴、技术培训、保险保障、市场对接等一揽子措施,有效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
以金华市武义县为例,当地将“庭院种药”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创新推出“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政府负责规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提供种源和技术支持,专业合作社组织标准化生产,农户则利用自家庭院或流转土地参与种植。这种多方协作机制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增强了产业链的稳定性。据统计,仅2023年,武义县就有超过3000户农户参与郁金种植,平均每户年增收超1.5万元,真正实现了“小空间”释放“大效益”。
政策的持续加码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行动计划》,明确将“浙郁金”列为重点培育品种,支持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同时,推动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从种植到加工全过程可监控、质量可保证。此外,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多家银行推出“中药材贷”“惠农e贷”等专属产品,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部分县市还试点“以奖代补”机制,对连片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主体给予奖励,进一步调动规模化经营积极性。
科技支撑同样不可或缺。针对郁金生长周期长、病虫害防治难度大等问题,浙江省农科院联合高校组建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指导,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技术。通过优化轮作制度、应用生物农药、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显著提升了产量与品质。一些地区还引入智慧农业系统,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温光照等数据,实现精准化管理。科技赋能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品牌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市场端,地方政府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药材博览会,拓展销售渠道。依托“浙产好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浙郁金”逐渐赢得市场认可,产品远销广东、安徽、四川等地,并出口至东南亚多个国家。与此同时,深加工链条也在不断完善,郁金饮片、提取物、保健品等系列产品陆续上市,附加值显著提升。部分企业开始探索“中医药+文旅”融合模式,打造集种植观光、健康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延伸产业链条,增强综合效益。
更为深远的是,庭院种药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也重塑了乡村治理格局。许多村庄将中药材种植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鼓励村民美化庭院、清理杂乱堆放,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提升了生活品质。一些地方还将种植收益的一部分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形成了“产业反哺村庄”的良性循环。青年返乡创业现象日益增多,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加入进来,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
当然,发展中也面临挑战。如部分农户仍存在“重产量轻质量”倾向,标准化意识有待加强;个别地区出现盲目扩种导致市场波动的风险;品牌保护和知识产权维护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此,专家建议应强化顶层设计,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
总体来看,“政策赋能庭院种药”已成为浙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以“浙郁金”为代表的道地药材,正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由零星分散走向集约高效,由传统种植迈向现代产业。这条融合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发展路径,不仅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更书写了新时代乡村共富的新篇章。未来,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手段持续升级、市场机制日益成熟,庭院里的“小种植”必将孕育出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大产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