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升中药材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这一背景下,林下种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中药材种植模式,正在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其中,川杜仲作为道地药材的代表之一,在四川、陕西、湖北等秦巴山区广泛推广林下种植,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更带动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林下种药,顾名思义,是在林地或退耕还林区域中,利用林木遮阴、土壤肥沃、湿度适宜等自然条件,套种适合林下生长的中药材。这种模式不占用基本农田,避免了与粮争地的矛盾,同时还能改善林地生态系统,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更重要的是,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品质更优,有效成分含量更高,符合“道地药材”的标准要求。以川杜仲为例,其喜阴湿环境,适宜在海拔800至1500米的阔叶林或混交林下生长,林下种植不仅能减少病虫害发生,还能通过仿野生栽培方式提升药材的药用价值。
川杜仲,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等功效,广泛应用于高血压、骨质疏松、腰膝酸软等疾病的治疗。由于其市场需求稳定且逐年上升,价格长期保持高位运行,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四川广元、巴中、达州等地,地方政府结合《中医药发展规划》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林下种植支持政策,提供种苗补贴、技术培训和市场对接服务,鼓励农户利用自有林地发展杜仲种植。一些地区还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有效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提高了组织化程度。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林下种药不仅是一项农业产业,更是一种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许多偏远山区,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土地撂荒现象普遍。而林下种植杜仲等中药材,劳动强度适中,适合中老年群体参与,能够有效盘活闲置林地资源,让留守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例如,四川省通江县某村通过发展千亩林下杜仲基地,带动百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与此同时,中药材种植还催生了初加工、仓储物流、电商销售等相关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宽了就业空间。
此外,林下种药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弘扬相辅相成。杜仲树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树皮可入药,叶片可制茶,木材可用于家具制造,真正实现了“全身是宝”。一些地方依托杜仲林打造中医药康养旅游项目,开发杜仲茶、杜仲酒、杜仲保健品等衍生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不仅提升了中药材的附加值,也让村民在参与过程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发展主动权。
当然,林下种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农户缺乏专业技术,种植管理粗放;部分地区品牌意识薄弱,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还有些地方存在重种植轻加工、重产量轻质量的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同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地理标志产品”,提升川杜仲的市场辨识度和溢价能力。
总之,遵循国家中医药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林下种药,特别是推广川杜仲等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不仅是保障中药材供给安全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它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让传统中医药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未来,应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科技赋能,激发农民主体作用,使林下种药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绿色引擎,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