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种以林下套种为核心的生态种植模式正在悄然改变传统农业格局,尤其是林下三七种植的兴起,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更成为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文山州素有“三七之乡”的美誉,是全国乃至全球三七药材的主要产区。三七作为名贵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然而,长期以来,三七种植依赖大田栽培,导致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病虫害频发、农药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过度开垦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三七产业提质增效,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和农户面前的一道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林下套种三七的生态种植模式应运而生。所谓林下套种,即在天然林或人工林下,利用林木遮阴、湿度适宜、土壤有机质丰富的自然条件,种植喜阴耐湿的三七。这种模式不仅避免了大规模毁林开荒,还能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药材品质。更为重要的是,林下种植不占用基本农田,实现了林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真正做到了“不与粮争地、不与林争光”。
在文山州广南县、丘北县等地,已有多个村庄率先试点林下三七种植。当地农户在政府引导和技术支持下,将原有的杉木林、松树林改造为三七种植基地。通过科学规划林下空间,合理密植三七苗,并配套建设滴灌系统和防病虫设施,实现了从“粗放种植”向“精细管理”的转变。据测算,林下三七的亩均收益可达5万元以上,远高于传统农作物,且因品质优良,市场售价高出普通三七30%以上。
这一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科技支撑和政策扶持。文山州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三七林下种植技术标准体系,涵盖选地、育苗、施肥、采收等全过程。同时,地方政府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对参与林下种植的农户给予种苗补助、技术培训和保险支持,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此外,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负责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农户则专注于种植管理,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保障了农民持续增收。
林下三七的推广,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产业焕发新生,纷纷返乡创业。他们借助电商平台,将林下三七以“原生态”“高品质”为卖点,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东南亚市场。一些村庄还依托三七产业,发展起了中药材观光、农事体验、养生旅游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林下种植重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去,部分山区群众为追求短期收益,盲目砍伐林木、开垦坡地,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森林的价值。林下经济让森林资源“活”了起来,既保护了生态屏障,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当然,林下三七的发展仍面临挑战。例如,适宜种植的林地资源有限,规模化扩张受限;林下种植周期较长,一般需4—5年才能采收,资金回笼慢;部分农户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影响产量稳定性。对此,亟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林地流转机制,扩大科技服务覆盖面,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推动林下经济向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放眼未来,林下套种三七不仅是文山州中药材产业升级的突破口,更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的生动实践。它启示我们,乡村振兴不能走拼资源、拼消耗的老路,而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生态友好型农业新模式。当一片片山林成为“绿色银行”,当一株株三七托起致富希望,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云岭大地的青山绿水中,林下三七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力,书写着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篇章。这不仅是一场农业生产的变革,更是一次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深刻实践。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