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湖南省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积极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以特色药材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其中,玉竹作为湖南道地药材的代表之一,正成为撬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玉竹,学名黄精属植物,味甘、性平,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及保健品开发。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尤其湘中、湘西南地区山地丘陵交错,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玉竹生长。长期以来,当地农户有种植玉竹的传统,但受限于技术落后、产业链短、品牌意识薄弱等因素,产业发展一度停留在“小而散”的初级阶段,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为破解发展瓶颈,湖南省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将玉竹产业纳入中药材重点发展目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良种繁育技术、建设产地初加工中心等举措,全面提升玉竹的产量与品质。例如,在邵阳、娄底、怀化等地,地方政府联合科研机构开展玉竹规范化种植(GAP)试点,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和绿色防控技术,实现从“靠天吃饭”向“科技兴药”的转变。据统计,目前全省玉竹种植面积已突破15万亩,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竹产区。
产业要壮大,关键在于延伸链条。湖南注重推动玉竹由原料供应向精深加工跃升。一批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主产区,围绕玉竹开发出即食饮片、养生茶饮、中药配方颗粒、功能性食品等多种产品。某生物科技公司推出的玉竹多糖提取物,已成功进入高端保健品市场,附加值较传统干品提升近十倍。同时,借助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新模式,湖南玉竹逐步打开全国乃至海外市场,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湘玉竹”不仅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更被纳入“湘九味”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实现了从“土特产”到“金名片”的华丽转身。
更为重要的是,玉竹产业的发展有效激活了县域经济活力。在种植环节,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数万农民参与种植与采收,户均年增收超万元。在加工和销售环节,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一些曾经贫困的山村,如今因玉竹而兴,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以新化县为例,当地依托玉竹产业打造中药材特色小镇,集种植、加工、文旅于一体,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一产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湖南还注重科技赋能与人才支撑。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等单位深入产区开展技术指导,设立田间学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地方政府则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一批以玉竹为主要成分的新药和保健食品正处于临床试验或注册审批阶段,预示着未来更高的产业附加值和发展潜力。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如部分区域存在过度采挖、品种退化等问题,亟需加强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品牌同质化、标准不统一也制约着市场拓展。对此,专家建议应加快制定全省统一的玉竹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溯源管理,并推动成立省级行业协会,统筹协调产销对接与品牌推广。
可以预见,随着中医药振兴步伐加快,湖南玉竹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不仅是中药材现代化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经济转型的生动实践。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科技创新、强化政策支持,湖南正将一颗小小的玉竹,培育成富民强县的“黄金根”,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坚实的“湖南力量”。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