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高度重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药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我国重要的道地药材产区之一,贵州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积极布局中药材产业链,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以施秉县为代表的太子参种植区,正以“小药材”撬动“大产业”,成为贵州中药材振兴发展的生动缩影。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土壤富硒,生态环境优越,非常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太子参作为一种补气养阴、健脾益肺的传统中药材,具有药食同源的特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而施秉县因海拔适中、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肥沃,所产太子参根条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素有“中国太子参之乡”的美誉。目前,全县太子参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太子参主产区。
抓住这一产业机遇,贵州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中医药振兴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将太子参列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扶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推广和品牌打造,推动太子参从“粗放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地方政府联合科研机构制定《太子参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建立从种苗选育、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药材品质稳定可控。
与此同时,贵州注重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过去,太子参多以初级干品形式销售,利润空间有限。如今,当地企业积极开发太子参提取物、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并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一些龙头企业已建成现代化中药饮片生产线,实现太子参加工自动化、检测智能化。通过“黔药出山”行动,贵州太子参不仅畅销国内各大药材市场,还逐步进入东南亚、日韩等海外市场,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科技赋能也成为推动太子参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太子参良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建立种质资源库和良种繁育基地,成功培育出多个抗逆性强、产量高的优质品种,有效解决了长期依赖外地引种导致的种性退化问题。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实现种植过程可追溯、生产管理精细化,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贵州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太子参种植周期短、见效快,亩均收益可达8000元以上,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多种方式,带动数万农户参与产业链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田里头致富”。许多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投身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贵州还将太子参产业与生态旅游、康养文化相结合,探索“中医药+”融合发展新模式。在施秉等地,依托太子参种植基地打造中药材观光园、科普教育基地和健康养生体验中心,吸引游客前来采摘、研学、疗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了乡村振兴的路径。
当前,国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中药产业”,这为贵州太子参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政策空间。未来,贵州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标准引领和品牌塑造,推动太子参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同时,加强区域协作,推动形成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力争将太子参打造成继茅台酒之后又一张闪亮的“黔字号”名片。
可以预见,在国家战略支持和地方主动作为的双重驱动下,贵州太子参产业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这不仅是中药材产业振兴的典范实践,更是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益探索。抓牢药材机遇,响应振兴部署,贵州正以实干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