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秦岭深处,群山环抱之中,有一个名叫“天麻村”的小村落,静静地依偎在林海之间。这里曾是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村民世代以务农为生,收入微薄。然而近年来,随着林下经济的兴起和国家扶持政策的持续加码,这片沉寂的土地正悄然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株株天麻在林荫下破土而出,不仅长成了致富的“金苗”,更托起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平肝息风、祛风止痛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它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喜阴湿、忌强光,最适宜在阔叶林下的腐殖土中栽培。而陕西南部的秦巴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正是天麻生长的天然温床。天麻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过去,村民们也曾尝试种植天麻,但因技术落后、缺乏市场渠道,常常“种得多、收得少、卖不出”。转机出现在2020年,陕西省启动“林下经济振兴计划”,将天麻列为重点扶持的中药材品种之一。政府提供种源补贴、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支持,并引入科研机构开展良种选育与规范化种植示范。天麻村被列为首批试点村,一场由政策引领的产业变革就此拉开序幕。
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村里成立了天麻种植合作社,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模式。村民王大山就是受益者之一。他曾外出务工多年,看到家乡的变化后毅然返乡创业。“以前觉得种药材不靠谱,现在有了专家手把手教,还有保底收购,心里踏实多了。”他承包了20亩林地,采用仿野生栽培技术,去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像王大山这样的种植户,在村里已有三十余户,户均增收超8万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产业链正在逐步延伸。当地政府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发展,引进深加工企业建设天麻饮片厂和提取物生产线,开发出天麻粉、天麻酒、天麻胶囊等系列产品,提升了附加值。同时,借助电商平台,天麻产品远销广东、浙江乃至东南亚市场,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秦岭天麻”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陕西中药材的一张亮丽名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下种植不仅没有破坏生态,反而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村民在采挖天麻后及时补种蜜环菌和新苗,保持林地养分循环;林间套种黄精、重楼等其他药材,形成复合经营模式。林业技术人员介绍,科学管理下的林下天麻基地,森林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政策的春风不仅吹绿了山野,也温暖了人心。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持续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支持力度,陕西省出台《关于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十大秦药基地”,天麻位列其中。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林下药材项目给予每亩1000元补助,对新建初加工设施给予30%的奖补。金融部门还推出“药材贷”“林权抵押贷”等专属产品,解决农户融资难题。
如今走进天麻村,昔日泥泞的小路变成了硬化产业路,破旧的土房换成了整洁的新居,文化广场上老人闲坐、孩童嬉戏,一派和谐景象。村委会墙上挂着一张“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图”,清晰标注着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建设千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区、打造中药材观光体验园、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村支书李建国笑着说:“我们不仅要种好天麻,还要让游客来赏林、采药、品养生餐,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聚宝盆’。”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从单一种植到融合发展,天麻村的蜕变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政策的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寸林地,科技的力量激活了沉睡的资源,农民的双手正描绘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林下药材生金,不止于一时之利,更在于长久之计;政策春风送暖,不仅暖了山村,更暖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