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山西省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大力发展以黄芪为代表的道地药材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黄芪作为“补气之长”,素有“北芪”之称,而山西浑源、广灵、五台等地所产的黄芪因品质优良、药效显著,被公认为全国最优质的道地黄芪之一。近年来,山西通过建设道地药材园、推广标准化种植、延伸产业链条,不仅提升了黄芪的市场竞争力,更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振兴。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冷凉干燥,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矿物质,特别适宜黄芪等根茎类药材的生长。尤其是恒山山脉一带,被誉为“中国黄芪之乡”,其出产的正北芪皮光色亮、质坚味浓,深受中医药界青睐。依托这一天然优势,山西省农业农村部门联合科技单位,在浑源、广灵、代县等地规划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道地药材示范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推动黄芪种植由零散粗放向集约化、规范化转型。
在道地药材园的带动下,当地农户积极参与黄芪种植。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负责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合作社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最终由龙头企业统一收购加工销售。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也保障了药材的质量稳定。据统计,目前山西省黄芪种植面积已超过30万亩,年产量达5万吨以上,年产值突破20亿元,直接带动数万农户实现稳定增收。许多曾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纷纷返乡创业,投身中药材种植与初加工,乡村人气逐渐回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除了扩大种植规模,山西还注重提升黄芪的附加值。各地依托道地药材园,配套建设了现代化的加工基地,开展清洗、切片、烘干、包装等初加工服务,并逐步向提取物、保健品、中药饮片等深加工领域延伸。一些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出黄芪口服液、黄芪咖啡、黄芪面膜等创新产品,拓宽了黄芪的应用场景,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与此同时,“浑源黄芪”“恒山黄芪”等地理标志品牌相继获批,进一步增强了市场辨识度和溢价能力。
科技赋能也成为山西黄芪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在多个道地药材园区内,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等现代技术广泛应用,实现了对土壤、气候、病虫害的实时监控与精准管理。农业专家团队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推广轮作倒茬、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栽培技术,确保黄芪品质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此外,区块链溯源系统的引入,让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每一包黄芪的种植地块、施肥记录、采收时间等信息,真正实现“从田头到舌尖”的全程可追溯。
更为重要的是,黄芪产业的发展正在重塑乡村面貌。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仓储物流、电商销售、乡村旅游等相关业态也在逐步兴起。一些村庄依托黄芪文化打造“药旅融合”项目,推出黄芪采摘体验、中医药康养民宿、非遗工坊等特色服务,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养生。这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昔日偏僻落后的山村,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然,山西黄芪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品牌整合不足、深加工能力有限、高端人才短缺等挑战。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跨区域协作,打造全省统一的黄芪产业联盟;加大科研投入,攻克良种繁育、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瓶颈;同时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总而言之,依托道地药材园发展黄芪产业,既是山西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当一株株黄芪在黄土高原上生根发芽,它所滋养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万千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中药材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书写着新时代的“本草纲目”。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