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下,云南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民族医药文化底蕴,积极探索“中药品牌创优势、强县域助振兴”的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以道地药材为核心、以品牌建设为引领、以县域经济为抓手的特色发展之路。其中,云南当归作为代表性中药材之一,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气候多样、生态优良,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全省中药材资源种类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素有“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的美誉。尤其是滇西北、滇东北等高海拔冷凉山区,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当归等根茎类药材的生长。云南当归以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药用价值突出而闻名,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中国药典》收录的道地药材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大资源、小产业”的困境:虽然资源丰富,但产业链条短、加工能力弱、品牌影响力不足,导致优质药材往往以原材料形式低价外销,附加值低,农民增收有限。为破解这一难题,云南省政府近年来大力实施“云药振兴”计划,聚焦品牌打造、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三大方向,推动中药材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在品牌建设方面,云南着力培育具有地理标志和文化内涵的中药材品牌。通过统一标准、规范种植、溯源管理,打造“云南当归”区域公用品牌,并支持龙头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提升市场竞争力。例如,昭通市巧家县、丽江市宁蒗县等地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了当归种植规模化、品质可控化。同时,借助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手段,“云南当归”逐步走出大山,进入全国主流消费市场,品牌溢价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药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云南省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设立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开展当归品种提纯复壮、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采收等技术攻关,有效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同时,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开发当归饮片、提取物、保健食品、日化用品等系列产品,提升附加值。部分企业已建成现代化GMP生产线,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为打造高端中药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云南将中药材产业深度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在许多偏远山区,当归种植已成为当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政府通过提供种苗补贴、技术培训、保底收购等方式,激发农户参与积极性。据统计,仅在昭通、怒江、迪庆等州市,从事当归种植的农户超过10万户,户均年增收达8000元以上。不仅如此,当归产业还带动了仓储物流、包装设计、乡村旅游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效应。
与此同时,云南注重挖掘民族医药文化价值,将当归产业与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相结合。例如,在彝族、傈僳族聚居区,依托传统医药知识开发康养体验项目,推出“当归茶”“当归炖鸡”等特色食疗产品,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中医药文化,进一步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
当然,云南当归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品牌保护机制不健全、国际市场开拓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中药材产业集群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同时,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在产业链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总之,以云南当归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正在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通过品牌引领、科技驱动、产业融合,云南不仅擦亮了“云药”金字招牌,也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唯有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才能让中药之花在云岭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