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为中医药产业的传承与创新指明了方向。在这一宏观政策背景下,浙江省依托深厚的中药材资源禀赋和良好的农业基础,积极推动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尤其是在“浙八味”之一的白术种植与深加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系统化布局、科技赋能与品牌打造,浙江白术不仅成为中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释放出强劲动能。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尤其浙中、浙西山区具备发展道地药材的独特生态条件。白术作为传统大宗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配方和中成药生产。浙江磐安、东阳、新昌等地自古便是白术的主产区,素有“中国药材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当地积极响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的“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要求,大力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模式,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白术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基地。
在政策引导下,地方政府联合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例如,磐安县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连片种植白术50亩以上的农户给予补贴,并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服务。同时,依托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有限公司、浙江中医药大学等技术力量,开展白术良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轮作修复等关键技术攻关,有效提升了白术的产量与品质。目前,浙江白术的亩产较五年前提高约25%,有效成分含量稳定达到国家标准,部分优质产品甚至出口至日韩及东南亚市场。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加工链的延伸与品牌价值的提升。过去,浙江白术多以初级农产品形式销售,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如今,在《规划》提出的“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指引下,多地加快推动白术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一些企业开发出白术饮片、提取物、保健食品乃至化妆品原料,形成从田间到车间的完整产业链。如某生物科技公司推出的“白术酵素”功能性饮品,融合现代发酵工艺与传统药理理论,一经上市便受到市场青睐。此外,“磐五味”“浙产名药”等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进一步增强了浙江白术的辨识度和溢价能力。
更为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上。白术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近就业机会。据统计,仅磐安县中药材产业就带动超过3万农户参与种植与初加工,户均年增收超万元。许多外出务工青年看到家乡产业兴起,纷纷返乡创业,开办家庭农场、电商店铺或参与合作社运营,形成了人才回流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道路硬化、灌溉设施、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因产业需求而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治理水平也随之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还积极探索“中医药+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依托白术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一些村庄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园、中药材研学基地和康养民宿,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采药、养生度假。这种“以药促旅、以旅兴村”的模式,不仅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也让更多人了解并认同中医药文化,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振兴。
当然,浙江白术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种质资源保护不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高端研发能力有待加强等。未来,应继续深化落实《中医药发展规划》各项部署,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完善质量追溯体系,推动中药材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迈进。同时,建议将白术产业纳入全省乡村振兴重点支持项目,在金融信贷、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激发其带动效应。
可以预见,随着中医药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白术这一“小药材”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大活力。它不仅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立足道地优势,深耕细作,浙江正以白术为笔,在广袤乡土大地上书写着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