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药材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正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潜力,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其中,川芎作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道地药材之一,不仅承载着千年的药用历史,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强根基、固底座的关键力量。
川芎,又名“芎䓖”,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誉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病及外伤治疗等领域。而四川彭州、都江堰、崇州等地所产的川芎,因气候湿润、土壤疏松、昼夜温差适宜,所产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品质优良,被公认为全国最道地的川芎产区,享有“彭州川芎甲天下”的美誉。这种地理标志性的优势,为当地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四川将道地药材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川芎种植从传统的零散化、粗放式管理,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多地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机制,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提升了种植效率与药材质量。同时,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川芎现代农业园区,配套冷链物流、初加工中心和质量检测平台,形成从田间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彭州市敖平镇,川芎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全镇川芎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年产值逾10亿元,带动上万农户稳定增收。当地创新推行“稻—药轮作”模式,在水稻收获后种植川芎,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改善了土壤结构,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引入数字化农业管理系统,实现对川芎生长环境、施肥用药、采收加工全过程的可追溯管理,确保药材品质可控、安全可靠,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川芎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的增长上,更深刻改变了乡村面貌与农民生活。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产业兴起,纷纷返乡创业,投身中药材种植、电商销售或加工服务。乡村人气旺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文化氛围也日益浓厚。一些地方还依托川芎产业打造中医药康养旅游项目,推出川芎主题民宿、药膳体验、研学基地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特富农、以药兴村的新路径。
与此同时,科技赋能为川芎产业注入持续动能。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川芎良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目前,已成功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新品种,并开发出川芎挥发油、川芎嗪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广泛应用于现代制药、保健品和日化领域。这不仅延长了产业链,也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使川芎从“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当然,川芎产业的发展仍面临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同质化竞争、国际认证壁垒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打造“川芎”区域公用品牌;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等市场的对接,拓展销售渠道;推动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建设,提升国际认可度。唯有如此,才能让川芎真正“走出去”,成为代表中国道地药材的一张亮丽名片。
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的根基,也是乡村振兴的富矿。四川川芎的发展实践证明,立足资源禀赋,深挖传统优势,融合现代科技与管理模式,中药材完全可以成为撬动乡村经济的有力支点。当一株株川芎在沃土中生根发芽,它托起的不仅是药农的希望,更是健康中国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美好愿景。未来,随着中医药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交汇,川芎这味千年良药,必将在新时代的田野上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