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药材产业作为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抓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福建省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积极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产业化发展,其中巴戟天作为道地药材的代表之一,不仅成为地方特色产业的新名片,更在政策引导下为药农增收致富注入强劲动能。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山地丘陵广布,土壤富含有机质,十分适宜巴戟天等喜阴湿、怕积水的中药材生长。尤其是南平、三明、龙岩等地,自古以来便是巴戟天的传统产区,民间种植经验丰富。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市场信息不对称、产业链条短等问题,药农种植积极性不高,产业发展较为粗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转机出现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策之后。《“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农业农村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动中药材“三品一标”行动,鼓励各地发展特色优势药材品种。福建省积极响应,制定《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将巴戟天列为重点扶持品种,从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产地初加工到品牌打造实行全链条支持。
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发展动力。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多地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南平市政和县为例,当地引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建设千亩巴戟天标准化示范基地,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价,有效解决了药农“种不好、卖不掉”的后顾之忧。同时,政府配套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排灌系统、搭建遮阴棚,显著提升了抗灾能力和种植效率。
科技赋能也成为推动巴戟天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福建省农科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深入产区,开展品种提纯复壮、病虫害绿色防控、仿野生栽培等技术攻关,并推广“林下种植”模式,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实现土地复合利用。通过建立可追溯体系,每一批药材都配有“身份档案”,确保品质可控、来源可查,极大增强了市场信任度。
与此同时,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同步推进。“政和巴戟天”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纳入“福九味”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借助电商平台和展销会走向全国。部分企业开发出巴戟天酒、保健茶、药膳包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据测算,规范化种植的巴戟天亩均收益可达传统作物的3倍以上,带动数千户药农实现稳定增收。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巴戟天产业的兴起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许多外出务工青年看到家乡产业前景,纷纷返乡创业,投身中药材种植或电商销售;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反哺公共事业;中医药文化也借此契机得以传承弘扬,形成“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部分偏远山区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冷链仓储、检验检测能力不足;个别地区存在盲目扩种风险,可能引发市场波动;品牌保护和知识产权管理有待加强。对此,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行业监管,推动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避免同质化竞争。
展望未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人们对天然药物需求的持续增长,中药材市场潜力巨大。福建应继续紧扣政策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农民受益为核心,推动巴戟天等道地药材向高品质、规模化、品牌化方向迈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小药材”做成“大产业”,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写下更加生动的注脚。
可以预见,在政策引领与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下,福建巴戟天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广大药农也将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果实。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