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这片山水相依、气候温润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中药材生长的天然宝库。从瑶山深处到右江河谷,从喀斯特峰林间到丘陵缓坡地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道地药材的繁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广西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其中以“莪术”为代表的特色药材正悄然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莪术,又名文术、蓬莪术,是姜科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临床和现代制药领域。而广西莪术,作为莪术中的优质品种,因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药效显著,被《中国药典》列为正品来源之一,市场认可度逐年提升。在广西玉林、贵港、百色、河池等地,莪术种植已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态势,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更激活了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将中药材产业纳入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以莪术为例,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流转支持、技术培训指导、种苗统一供应、保底价收购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同时,依托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药用植物园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建立了莪术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示范区,推广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确保药材品质稳定可控。
产业链的延伸是莪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过去,莪术多以初级农产品形式销售,附加值低,抗市场波动能力弱。如今,广西积极推动“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一体化发展,鼓励企业建设现代化中药饮片加工厂和提取物生产线。例如,部分龙头企业已开发出莪术油软胶囊、莪术提取物化妆品及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拓展了应用领域,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的引入,也让“广西莪术”走出大山,走进全国消费者的视野。
产业兴旺离不开人才支撑。在莪术主产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应运而生,他们既是种植能手,也是技术传播者。当地政府联合职业院校开设中药材种植培训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并引导返乡青年、退役军人参与中药材创业项目。一些村庄还成立了莪术产业协会,实现信息共享、技术互助、品牌共建,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这种由下而上的内生式发展,让莪术产业真正扎根乡土,惠及百姓。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是广西莪术种植始终坚持的原则。针对部分地区因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推广林下种植、轮作休耕、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生态种植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药材品质。特别是在石漠化地区,莪术耐旱、耐瘠薄的特性使其成为植被恢复与经济收益兼顾的理想作物,实现了“绿起来”与“富起来”的双赢。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莪术产业的发展正在重塑乡村社会结构。随着收入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创业就业,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得到缓解。村集体经济因药材合作组织的分红而壮大,公共事业投入随之增加,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一条以药材为媒、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正在八桂大地上徐徐展开。
展望未来,广西莪术产业仍面临品牌影响力不足、精深加工能力有限、国际市场开拓滞后等挑战。但随着“中医药强区”建设步伐加快,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的辐射带动,广西莪术有望借助区域合作平台,进一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材品牌。
药材产业强基础,不只是夯实农业根基,更是点燃乡村振兴的希望之火。当一片片莪术田在阳光下泛着绿意,当一个个村庄因特色产业焕发生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明新形态。广西莪术,这味古老中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