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践行富民政策 江西黄栀子打造乡村药材产业带
2025-10-17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江西省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与地理优势,积极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近年来,黄栀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江西多地实现规模化种植,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成为推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和市场驱动,江西正以黄栀子为突破口,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药材产业带,生动践行着“富民政策”的深刻内涵。

黄栀子,又称山栀、红栀子,是中医常用药材之一,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和天然色素提取。江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山地丘陵广布,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非常适宜黄栀子生长。早在上世纪末,部分山区农户便零星种植黄栀子,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支持,产业发展长期处于小散弱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转机出现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江西省各级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纳入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鼓励农民发展特色药材种植。特别是在赣南、赣中等生态条件优越的地区,地方政府联合农业科研机构,推广优质黄栀子品种和标准化种植技术,建立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参与。

以抚州市乐安县为例,当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构建起稳定的产销链条。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合作社组织农户统一管理,既降低了种植风险,又保障了产品质量。短短几年间,全县黄栀子种植面积从不足千亩扩展到近三万亩,年产干果超万吨,直接带动上万名农民年均增收逾万元。不少曾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纷纷返乡创业,投身药材产业,乡村人气随之回升。

与此同时,科技赋能成为黄栀子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江西省农科院、中医药大学等科研单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高效栽培等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引进滴灌系统、无人机植保、智能监测设备,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向“科技种药”的转变。一些地区还探索林下套种模式,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产业链的延伸进一步提升了黄栀子的附加值。过去,农民多以出售原材料为主,利润空间有限。如今,随着深加工企业的入驻,黄栀子被制成栀子油、栀子茶、天然染料等多种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吉安市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利用现代提取工艺,从黄栀子中分离出藏红花素等高价值成分,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和化妆品领域,产品单价较初级原料提升数倍。这不仅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也让更多农户分享到了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

更为重要的是,黄栀子产业的发展激活了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围绕药材种植,运输、包装、电商、旅游等相关业态应运而生。一些村庄借助“药材之乡”的品牌效应,开发中医药康养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采摘、研学和养生,走出了一条“药材+文旅”的融合发展新路。村民不仅获得土地流转金和务工收入,还能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参与利益分配,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致富”。

当然,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如市场价格波动、品牌影响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江西正加快制定黄栀子产业标准体系,推动地理标志认证,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同时,加强与高校、医药企业的合作,拓展研发应用空间,提升产品竞争力。

实践证明,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江西黄栀子产业的崛起,不仅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范例,更是富民政策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它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广大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未来,随着政策持续加力、科技不断进步、市场日益成熟,这条蜿蜒于赣鄱大地的药材产业带,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