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传统农业与中药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机遇。在安徽大别山腹地,一种名为“茯苓”的道地药材正借助“数智”力量焕发新生机,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益,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茯苓,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安徽岳西、金寨等地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自古便是优质茯苓的主产区。然而,长期以来,当地茯苓种植以小农分散经营为主,存在标准化程度低、病虫害防治难、产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
为破解这些难题,安徽省积极推动“数智助药”战略,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覆盖茯苓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在种植环节,通过部署田间传感器和无人机巡检系统,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气温、光照等环境数据,结合AI模型进行智能分析,指导农户科学施肥、精准灌溉、合理采收,显著提高了茯苓的产量与品质。部分示范基地的数据显示,智能化管理使茯苓亩产提升15%以上,优等品率提高20%。
在加工与仓储方面,数字化改造同样成效显著。当地龙头企业引入自动化清洗、切片、烘干生产线,并建立基于区块链的质量追溯系统。每一袋茯苓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信息都被加密上链,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地、农残检测报告、加工时间等详细数据,极大增强了市场信任度。这种“透明化”模式不仅助力品牌建设,也有效防止了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保护了“安徽茯苓”这一区域公共品牌的声誉。
更为关键的是,数字平台打通了产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搭建中药材电商平台和产业大数据中心,政府与企业联合发布价格指数、供需预测和市场趋势分析,帮助农户规避盲目种植风险。同时,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业态让深山里的茯苓直达城市消费者的餐桌和药房。2023年,岳西县茯苓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近40%,带动全县8000余户药农增收,户均年增收超过6000元。
“数智助药”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深刻改变了乡村的发展格局。在金寨县花石乡,一个由村集体牵头建设的“智慧药园”项目,整合了12个行政村的茯苓种植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村民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享受分红收益。项目运行两年来,集体经济收入翻了一番,还吸引了多名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投身电商运营和技术服务。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数字农技培训计划”,培养了一批既懂中药材又熟悉数字工具的“新农人”。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既是技术推广员,也是产业组织者,成为连接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桥梁。一位参加培训的年轻药农感慨:“以前靠经验种药,现在看数据种药,不仅省力,收入也更有保障。”
茯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为生态保护注入了新动能。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过度采伐松木(茯苓寄生在松树根部)的行为,推动林药复合经营模式。多地推广“松茯轮作”“林下仿野生栽培”等生态种植方式,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提升了茯苓的药用价值,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放眼未来,安徽正谋划将茯苓“数智化”经验复制到天麻、灵芝、黄精等其他道地药材产业中,打造“皖药”数字化产业集群。省级中药材产业大脑已启动建设,旨在实现全省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科研等环节的数据互联与智能决策。
从一株茯苓的成长轨迹中,我们看到了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无限可能。当数字智慧融入乡土大地,不仅让古老的中药材焕发出时代光彩,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活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与自然共生,传统与创新交融,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