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的群山之间,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药材田正悄然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里是中国太子参的主产区之一,被誉为“中国太子参之乡”。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中药材种植传统,柘荣县大力发展以太子参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将小药材做成了大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更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太子参,又称孩儿参,是一种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功效的名贵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方和保健品生产中。柘荣县地处闽东北山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富含有机质,非常适宜太子参生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地农户就开始零星种植太子参,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指导,产量低、品质不稳定,市场竞争力弱。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当地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中药材产业发展,逐步构建起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为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柘荣县创新推行“药材产业联农户”机制。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和收购服务,农户则负责田间管理。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有效降低了农民的种植风险,提高了组织化程度。例如,当地某中药材公司与500多户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承诺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太子参,极大增强了农户的种植信心。同时,企业还建立溯源系统,对每一批药材进行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进一步提升了品牌信誉。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柘荣县注重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除了传统的干货销售外,当地已开发出太子参口服液、含片、茶饮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一些企业还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太子参有效成分提取和药理研究,推动产品向功能性食品和中药制剂方向升级。如今,“柘荣太子参”不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还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份额,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
产业兴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乡村面貌的根本性改变。随着药材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他们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广产品,开设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型销售渠道,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村子里修通了水泥路,建起了冷链仓储中心,文化广场、卫生所等公共设施也日益完善。曾经闭塞落后的山村,如今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希望。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药材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由于太子参忌连作,农户必须实行轮作制度,这客观上推动了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同时,当地政府倡导绿色种植理念,推广生物防治、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药残留,保护了山区生态环境。一些村庄还结合中药材观光、康养旅游等新业态,打造“药旅融合”示范点,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采参、制茶、养生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发展模式已从柘荣辐射至周边县市。福鼎、周宁等地纷纷借鉴其经验,因地制宜发展黄精、金线莲等特色药材种植,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省级层面也将中药材产业纳入现代农业重点扶持领域,在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助力打造“闽药”品牌。
从一株小小的太子参,到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再到一片繁荣的乡村图景,福建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特色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它告诉我们:只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坚持创新驱动和联农带农机制,就能让沉睡的山野焕发出勃勃生机。未来,随着中医药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太子参等道地药材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那些曾被遗忘的山村,也将在产业之光的照耀下,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