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北省西南部的深山密林之中,有一个名为“茯苓村”的小山村,近年来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村落,如今因一片片林下药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村民们的腰包鼓了,村庄的道路宽了,山间的松林成了“绿色银行”,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林下经济与政策春风共同催生的奇迹。
茯苓,一种寄生在松树根部的珍贵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在中医药市场中需求旺盛。湖北山区气候湿润、林木资源丰富,尤其适合茯苓生长。然而,过去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和产业规划,村民们多以零星种植为主,产量低、品质参差,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直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支持,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春雨般洒向这片沉睡的土地。
2020年起,湖北省出台《关于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林药、林菌、林蜂等复合经营模式,支持农民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茯苓村所在的县乡两级政府迅速响应,组织专家团队进村调研,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将林下茯苓种植列为重点项目。政府不仅提供种苗补贴、技术培训,还协调金融机构推出“药材贷”,解决农户启动资金难题。
政策落地,激发了村民的热情。村支书李建国带头试种了五亩林下茯苓,第二年便收获干茯苓近两千斤,纯收入超过三万元。“以前砍树卖钱,现在养树生金,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他笑着说道。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种植行列。短短三年间,全村林下茯苓种植面积从不足百亩扩展到一千八百余亩,年产鲜茯苓超百吨,产值突破千万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产业链正在逐步延伸。过去,村民只能将原料卖给外地收购商,利润微薄。如今,在政府牵线搭桥下,一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落户 nearby 镇区,与茯苓村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并提供技术标准指导。村里也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管理种植、采收、初加工和销售,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部分头脑灵活的年轻人还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将“茯苓村”品牌推向全国。
林下种植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与传统农业不同,林下茯苓不需开垦耕地,不破坏林地结构,反而能促进松树根系健康,抑制病虫害。村民在采收后及时回填土壤、补植苗木,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林业部门监测数据显示,茯苓村所在区域的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水土流失明显减少,野生动植物种类逐年增多。
与此同时,人才回流现象也开始显现。在外务工十余年的青年王志远去年返乡创业,投资建设了一个小型茯苓烘干厂,并尝试开发茯苓茶、茯苓粉等深加工产品。“城里人越来越重视养生,茯苓既是药材也是食材,市场潜力巨大。”他说。目前,村里已有十余名年轻人回乡参与药材种植或电商运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当然,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农户仍存在技术掌握不牢、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市场价格波动也给产业带来不确定性。对此,地方政府正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建立茯苓良种繁育基地和病虫害预警系统,并推动将茯苓纳入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范围,力求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如今走进茯苓村,只见层层叠叠的松林间, neatly arranged 的药田依坡而建,白色地膜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宛如大地上的音符。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口新建的文化广场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林下生金,药香富民”。
这八个字,正是茯苓村蝶变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是一个村庄的故事,更是湖北乃至全国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的生动缩影。当政策春风拂过山野,当传统药材遇上现代管理,一片片林下药田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未来,随着中医药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像茯苓村这样的绿色希望,必将在更多大山深处生根发芽,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